改革就是利益關系的調整,改革養老制度會被某些人視為“降低待遇”,阻力肯定會有,推進必然很難,但這并不意味著改革無法成功,更不能因為心存畏懼而延宕改革。萬事萬物道理相通,只要邁出第一步,就有了前進的可能,養老金并軌的改革不妨力度再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過去兩年,深圳在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深圳機關事業單位實行“社會基本養老保險與職業年金相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新進機關事業單位人員與企業職工一樣,按照一定標準繳納養老保險金。目前,購買養老保險的標準為每月工資的21%,其中單位繳13%,個人繳8%。 前幾天,國家公務員考試又呈現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壯觀景象:152萬人報名參考,最熱崗位競爭比達7192:1。此中的潛在誘惑不言而喻:如果能成為公務員,有面子,福利多,沒有失業之憂,養老、看病財政兜底,這一輩子就算進入了“保險箱”。可是這種狀況今后恐怕要變了,外部環境正在迫使機關事業單位改革養老保險制度,而轉變政府職能的內驅力同樣要求對公務員和其他群體“一碗水端平”。 過去三十年,中國一直在走漸進式改革之路。幾乎所有改革都是先試點,再推開;先改部分人群,再由大部隊跟上。這就造成了很多領域的雙軌和多軌運行,養老制度也是這樣。國家機關和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端的是“鐵飯碗”,退休金由中央和地方財政來支付。自收自支的企事業單位實施養老保險制度,單位和個人分擔保險金。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目前主要覆蓋城鎮戶籍非從業人員。而農民自古以來就沒有退休金,直到現在也主要依靠“養兒防老”的原始辦法。在原先城鄉二元分割的社會結構之下,這個“養老四分”的體系尚能支應。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民轉市民的數量不斷增加,這套復雜的養老體系越來越不能滿足民眾的需求,著眼于分配公平的“養老金并軌”的呼聲日益高漲。如果再不啟動改革,日益膨脹的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在編人員的養老問題將越來越對財政形成壓力,而其明顯穩定而優厚的養老金也會造成與其他群體之間的隔閡和摩擦。 2008年,《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方案》出臺,在山西、上海、浙江、廣東和重慶五省市啟動試點。五年過去了,除了廣東開始“破冰”,其他四地均無實質性進展。究其原因,除了改革方案本身存在硬傷之外,更重要的阻力在于:如果不啟動公務員養老制度改革,事業單位的改革根本就推不動。而深圳之所以被認為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是因為他們先在2010年2月啟動了針對公務員的改革,新來者一律實行聘任制,簽訂勞動合同,購買養老保險;隨后又在2012年8月把“火”燒到了事業單位,要求員工按規定繳納養老保險金。從參保人群來說,機關和事業單位同時推動,誰也不能再攀扯別人,改革就動起來了。從參保步驟來說,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用增量調整來推動轉軌,同時也注意保持了隊伍的情緒穩定,改革也就得以延續。 改革就是利益關系的調整,改革養老制度會被某些人視為“降低待遇”,阻力肯定會有,推進必然很難,但這并不意味著改革無法成功,更不能因為心存畏懼而延宕改革。世界上有很多事看似千難萬難,一旦下決心去碰硬,后來也就做成了。以反腐敗斗爭來說,十八大以來廳局級、省部級貪官落馬的頻次明顯增加,以老眼光來看這似乎不可想象,可是中央巡視組下去一查訪,問題官員說顯形就顯形了,中央紀委說公布也就公布了。萬事萬物道理相通,只要邁出第一步,就有了前進的可能,養老金并軌的改革不妨力度再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 |
相關閱讀:
- [ 12-05]專家吁盡快解決公務員與普通公眾養老待遇差距問題
- [ 12-04]年輕公務員現狀:不習慣機關作風卻漸被體制固化
- [ 12-03]公務員退出機制不暢 消除福利房等特權成改革關鍵
- [ 12-03]中國公務員熱仍將持續 在職考生越來越“吃香”
- [ 11-26]男子聲稱35萬包任職珠三角公務員 涉嫌詐騙被拘
- [ 11-26]沒必要在考公務員上“死磕”
- [ 11-26]別讓公務員成為“熟悉的陌生人”
- [ 11-26]江西弋陽肉店被砸調查:公務員承包生豬屠宰場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