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國內資本市場視為“中國版納斯達克”的“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以下簡稱新三板)迎來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大擴容——來自28個省的266家中小股份制企業,在新三板市場集體掛牌交易,欲通過出售企業股權實現直接融資。 新三板2006年由北京中關村起步,2012年新增上海張江、武漢東湖、天津濱海三個高新區,到本次新三板擴容至全國后的首次集體掛牌上市之前,在長長8年間累計只有355家中小企業在此掛牌交易,而通過昨日的集體掛牌,新三板掛牌交易企業一家伙增至621家。時序更替、歲月如歌、市場開放今非昔比。聞昨日新三板“盛宴”如此風光,從8年前降生起就十數次撰文為其鼓與呼的筆者生出無限感慨。 在2013年之前,想上新三板融資,門檻比在深圳中小板或創業板上市融資低不了多少。在十八大2012年深秋閉幕僅8個月后,金融改革“國八條”頒行,新三板順利擴大至全國。在三中全會《決定》2013年深秋公布僅2個月后,新三板上市門檻幾乎降至“零”,其中最本質的“降檻”舉措是虧損企業也可到此掛牌融資。以昨日掛牌企業為例,虧損企業就占到32家,占比約13%。如此寬松的上市氛圍,甭說放在數年前,就是放在數月前,那都是輿論所不敢想的。這再次隱喻了深化改革所涉及的一項“中國特色”:任何一項牽涉面較大或風險較高的改革,如果只靠部委推動,其實際進展一定形同“馬拉松”;而一旦最高層下了狠心,同一改革之進程又會突然加快到遠超人們預料之程度。昨日新三板發力如此威猛,再次印證了上述經驗性判斷的成立。 截止到去年末,中小企業和小微企業合計貢獻了全國一半稅收、六成GDP、八成就業崗位、66%專利發明、74%技術創新和82%新產品開發,但銀行信貸對它們的支持只占全部信貸的約兩成,導致中小企業融資成本極高。新三板的根本作用,就是為中小和小微企業中的潛在的好企業(日后或能做到“小而強”,或脫胎為“小而專”,或能成長為“大而強”),開辟以企業股權換取發展資金的“直融渠道”。按去年年末頒行的最新交易規則,在新三板掛牌的企業,既可公開轉讓股份,亦可進行債權融資或通過資產重組融資。站在參與新三板交易的投資人角度,他們的風險投資行為將同時為中國資本市場培育創新型企業,培育成熟的創業投資者群體,培育真正屬于中國的投行。 經歷了十數年持續積累,國內資本市場沉淀著數萬億元風投資金無處可投,新三板只有在未來數年間迅速形成數千家甚至上萬家掛牌交易企業(達到納斯達克的數量),國內大小風投機構才能破解長期存在的三大困惑:一是掛牌企業太少,風投選擇面太窄;二是市場參與度過低,導致風投資金缺乏溢價退出渠道;三是因為新三板“曲高和寡”,為新三板掛牌交易提供法律、會計、審計、資產評估、市場前景評估的配套服務就無從發育,導致交易透明度很低,繼而又影響到交易活躍度之惡性循環。本次新三板擴容從先拆入市門檻做起,試圖從源頭環節打破這一惡性循環。 進入新三板融資的中小抑或小微企業,通常屬于創業型、成長型和創新型三個類別。置于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宏觀視野,這“三型”企業堪稱2020年前初步打造成中國經濟升級版本的一支重要生力軍。不過,在任何國家和不同形態的新三版市場內,真正通過新三板而成長為行業“參天大樹”的終究是極少數企業。這就意味著,投資者參與新三板交易,首先面臨擬投資對象的鑒別風險,通常這類欲融資企業屬于初創階段,缺乏穩定盈利甚至缺乏成型產品而只有研發設計概念;其次面臨政府監管難以到位的風險,入市新三板已近乎無門檻,對交易過程違規違法的實時監管,政府的辨別能力、判斷經驗、督察手段存在“三不足”;三是新三板交易系典型的“投資對賭”,賭對了或可溢價變現,或可長期捂盤,等待所投企業最終在滬深股市公開上市再擇機變現大賺一把;可一旦賭錯了,就算投資者“放血割肉”欲打折套現,離場機會微乎其微。所以,新三板一般不太適合個人投資者“玩”。 最后善意提一筆,無論是IPO成規模重啟,還是新三板開閘大放水,都會或直接或間接分流股市資金,從而影響到滬深股市波動甚至震蕩。如是,整個今年中小股民炒股仍須謹慎再謹慎。 魯寧(上海 學者) |
相關閱讀:
- [ 01-22]GDP增速7.7% 實現既定目標就是最有質量的經濟增長
- [ 01-21]暗訪黃牛:“搶票軟件”如何幾分鐘搶一車廂票
- [ 01-15]算茅臺酒的成本,非常無聊
- [ 01-14]開發商變“城市運營商” 內地陷入“地產霸權”?
- [ 01-14]一斤茅臺成本不過40元?“限公令”使其走下神壇
- [ 01-14]“省會城市最高樓”排行:最高838米 最低290米
- [ 01-11]專家:未來十年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中國經濟或超美國
- [ 01-02]中國版“明斯基時刻”是臆想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