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反思歷史中汲取力量,對于個人和社會而言,都是必要的。只有反思得越深入,互相尊重才能越多,國家間關系緩和以及國際合作的呼聲才能越高。 2014年初的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上,德國外長提醒世人不要忘記歷史。本著互相尊重與合作的原則,德國外交趨于平和,這是德國對自身歷史不斷深刻反思的結果。 二戰結束后,通過支付賠償金、與以色列建立密切聯系、轉變對歐立場等方式,德國努力走出納粹歷史的陰影。但人們對戰爭罪行一度保持緘默。上世紀60年代,有關納粹罪行的判決開始被廣泛地強制執行,德國社會的沉默至此被打破。我清楚地記得,當時自己還是一名中學生,班里的同學們都在閱讀《安妮日記》。此后,德國通過公開道歉推動社會反思。1970年12月,當時的聯邦德國總理維利·勃蘭特在華沙猶太人遇害者紀念碑前雙膝下跪,令人印象深刻。 上世紀80年代,德國社會出現了一系列對歷史問題的反思和探討,包括如何提高納粹受害者賠償金等問題。人們開始公開辯論,產生了很好的社會影響。近年來,圍繞究竟應從納粹歷史中認識到什么這一問題,一些曾在納粹歷史中飽受迫害的人發起了新一波反思,推動德國社會在政治文化層面進行反思。 當然,也有一些人根本無視歷史,認為自我批判是一種恥辱。不過,從自我批判和反思中汲取力量雖不容易,卻十分重要。自我批判讓人們意識到,對不光彩歷史進行反思的必然性,在政治表態中尊重歷史的必要性,實行緩和政策、合作政策、平衡社會內外政策的重要性。 我想指出的是,這種自我批判也適用于解決二戰歷史遺留問題。在中國,人們廣泛討論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并緬懷遇難者。在韓國,人們不能忘記那些淪為慰安婦的韓國婦女。在日本,是否應參拜戰爭罪犯靈位的問題始終受到爭議。只有反思得越深入,互相尊重才能越多,國家間關系緩和以及國際合作的呼聲才能越高。 德國人現在需要反思的,是不能再次陷入盲目自大。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我們對國際社會應盡的義務。對許多德國人而言,一種全新的自我意識正在生長:通過反思歷史人們意識到,德國必須為了一個和平正義的世界,走一條和平友好的發展道路。 (作者為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奧托·蘇爾研究所政治學教授,本報記者黃發紅、馮雪珺采訪整理) |
相關閱讀:
- [ 04-08]強盜邏輯改寫不了歷史
- [ 04-02]最嚴交規“年考”為何成績優異?
- [ 04-02]展示中國氣質 架設中歐之橋
- [ 03-28]以德遺后方流長
- [ 03-25]528人死刑或給埃及埋下暴力種子
- [ 03-20]克里米亞入俄:一份俄羅斯復興宣言
- [ 03-17]成功的鑰匙握在自己手中
- [ 03-11]以核心價值凝聚精神動力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