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我們強調頂層設計,但在頂層設計的過程中,并不意味著不需要聽取人民聲音】 習近平總書記在18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上表示,“做好下一步工作,關鍵是要抓住突出問題和關鍵環節,找出體制機制癥結”“要真槍真刀推進改革”。這再次體現了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堅決態度。會議審議的有關國企主要負責人薪酬制度等改革方案,不僅引起社會對具體問題本身的極大關注,也引起人們關于下一步改革當更多聽取民眾聲音的熱議和期盼。 國企管理人薪酬問題和不合理的職務消費,近些年一直廣受詬病,公眾要求“砍一砍職務消費”的呼聲一直很高。但這些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一些國企領導人的生活依舊闊綽,甚至奢靡。這種現狀,連一些黨政部門的領導干部也看不下去了:“國企領導人不少就是我們原來的同事,工作能力并不比我們強,僅僅因為到國企去了,薪酬就是我們的好幾十倍,職務消費更是與我們天上地下,這合理嗎?” 然而,說起國企領導人的薪酬和職務消費問題,一些當事人一方面拿“與國際接軌”當擋箭牌,另一方面又拿國內規定來說事。殊不知,中國的國企與其他國家的不少企業,無論是領導人的能力水平還是企業的管理能力、經營環境,很多方面根本就不具有可比性。而拿國內規定說事,即所謂自己的薪酬和職務消費沒有超出有關規定,固然說明這不是國企領導人自己的問題,但恰恰說明了在這些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背后,存在著體制機制的癥結。而面對人民群眾的強烈質疑,不去積極找出體制機制的癥結所在,不去努力打散癥結、解決問題,從某個方面來說,不正說明了其對深化改革的疲軟懈怠和對深化改革消極應對嗎? 誰都明白,體制機制癥結長期存在并揮之不去,就是由于有思想觀念的障礙和利益固化的藩籬作祟。說到思想觀念的問題,很多人的思想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比如說到改革,一些人會先天地認為既得利益不能被打破,不是去尋找社會各界對有關問題的“最大公約數”作為改革動力,卻試圖尋找各界都完全支持的改革方案,導致問題久拖不決,白白耽誤改革時機。說到利益固化的問題,一些部門長期憑借手中權力,無視人民群眾的迫切呼聲,將國家利益部門化、部門利益最大化,使得有關需要改革的問題愈加惡化,矛盾更加尖銳。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下一步深化改革必須真刀真槍,來不得花拳繡腿,更來不得形式主義和走過場。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抓住突出問題和關鍵環節,找出體制機制癥結”,是深化改革并以突出成效取信于民的關鍵。 對于突出問題和關鍵環節,公眾意見中涉及的方面很多。中央通過聽取各方意見,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列出了60個大項,300多個小項。這個清單中的問題,無疑是聽取了人民群眾的聲音之后所形成的,它們在當前乃至今后相當一段時期內,都是最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和關鍵環節,理應成為下一階段改革的重中之重。 面對這些問題,進一步找出其背后的體制機制癥結,需要破除思想觀念的障礙、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廣泛匯聚民智。盡管我們強調頂層設計,但在頂層設計的過程中,并不意味著不需要聽取人民聲音,畢竟,坐在屋子里是憑空想象不出改革難題背后的體制機制癥結的。只有更多聽取人民群眾的聲音,廣泛吸納人民群眾的智慧,對問題條分縷析,沿著問題順藤摸瓜,才能找準改革難題背后的真正原因,形成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更為完善的改革思路。 更多聽取人民聲音,也是防止改革跑偏的“預防針”。比如,對于社會普遍關注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問題,怎么算是混合所有制、怎么搞混合所有制,社會各界有很多想法和說法,恐怕絕不是一些身在國企的人所主張的那樣,讓社會資本買他們公司的股票、圈社會公眾的錢來讓他們揮霍就是混合所有制經濟了。研究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特點,聽取民營企業、社會資本參與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聲音,特別是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要真正推動政企分開,形成遵循市場規律更加自覺、經營更加靈活、管理更加科學的自主經濟形態,這才能避免混合所有制經濟改革變相淪為國有企業的新一輪勢力擴張。 “共同為改革想招,一起為改革發力。”這是中央的號召,更是改革的必然要求。順應改革的要求和規律,讓人民群眾的智慧更多地得到重視和體現,這場改革才能更多地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從而為全面深化改革始終提供不竭動力。 |
相關閱讀:
- [ 08-19]對腐敗“零容忍”尚需體制創新
- [ 08-07]鼓浪嶼“換帥”欲破“二元體制”?
- [ 08-05]半數90后想去體制內工作之憂
- [ 07-17]影響辭官的不是體制是觀念
- [ 07-14]“信訪工作人員罵人”的體制成因
- [ 07-14]司法改革,以頂層設計謀“體制質變”
- [ 07-08]改革紀檢體制 讓反腐者不再敲桌
- [ 05-28]歐洲為何爆發反體制情緒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