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中組部通報了專項整治超職數配備干部進展:“全國超職數配備干部問題整治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截至目前,全國超職數配備的4萬余名副處級以上領導職數中,已消化15800多名,完成近40%”,超6成還有待消化。去年1月,中央組織部、中央編辦和國家公務員局聯合印發《關于嚴禁超職數配備干部的通知》。(1月6日《人民日報》) 違規超職數配備干部的現象,近年來在各地頻頻出現,廣受公眾詬病。對此,中組部等有關部門順應民意,部署專項整治行動。“全國超配4萬名副處級以上干部,已消化近四成”,在短短一年時間里,有關部門能交出如此富有含金量的成績單實屬不易。當然,“仍然有過半的工程量需消化”,亦折射出“治超”任重道遠,并非能“畢其功于一役”。 事實上,此輪整治并非首次。國家層面分別于2007年、2009年進行過兩次專項清理,但一些地方和部門干部配備“越減越肥”的怪象卻仍然存在。超職數干部頻頻闖過“三定”,即便在中央“瘦身令”的高壓下,仍擋不住少數機構“超重”,一些副職、虛職更成為超配的重災區。限制副職,就提副秘書長、助理;領導職位滿編,就拿巡視員、調研員“頂上”……在干部配備上,一些地方與部門卻極富“想象力與創造力”,令人驚訝。 其實,只要透過“超配”表象稍加分析,便不難窺見其積重難返的原因。首先,從思想層面上講,干部超配,表面看是機構設置臃腫帶來的結果,實質是“戴帽掛號”的官本位思想作祟。在一些地方,“換一屆領導提一茬干部”、機構撤銷合并但干部不減,很容易造成大批冗官,其根本原因是已提拔的干部眷戀官位,“請神容易送神難”。其次,從制度層面上講,各級政府干部職數并無硬性規定,靈活有余而剛性不足。職位配置的多少,地方領導干部擁有話語權,由此造成職位“若干人”易演變成“無上限”。再次,從問責層面上講,“超配”背后,缺乏相應的問責機制,必然無法警醒有關人員的責任意識。 正如俗話所說“一個蘿卜一個坑”,干部配備亦應如此,以確保行政職能運轉更加高效和優化。而在超職數配備之下,干部越配越多、板凳越坐越長、隊伍越拉越壯,造成“三個和尚沒水渴”的荒唐局面,勢必導致官僚主義泛濫,傷害有關部門的公信力,降低行政效率,更助長了“亂封官許愿”的歪風邪氣,徒添公共財政負擔。 事實證明,醫治“超配”頑疾,破解“割韭菜式”的“治超”困局,除依靠打“運動戰”、“突擊戰”外,還必須進一步找準“病因”、看清“病灶”、深查“病根”,從制度層面優化行政倫理和官場生態。為此,除了消除官本位思想,建立起“能上能下”的用人制度以及更加嚴厲的問責制度外,更為關鍵的是,還必須形成剛性的制度約束機制,比如,不妨以立法的形式對領導干部在各層級的“崗位清單”、“編制清單”做出可操作的剛性規定,將“編制橡皮泥”關進“法制的籠子”。如此,方能從根本上遏制一些地方干部職數“膨脹沖動”,為“超配”戴上“緊箍咒”。 |
相關閱讀:
- [ 06-19]副市長晉升軌跡
- [ 01-29]清理超配干部要刺透棉花團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