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生態旅游,這些年一直是個熱門概念。顯然,在城里承受種種現代生活壓力的人們,大多都愿意到原生態的鄉村去透透氣。不過,鄉村即便有很好的歷史、生態、山川資源,若是各種生活服務配套不夠安全便捷,也未必有持久的吸引力。 康縣的山水風光、鄉土風情、民俗風韻,都很有特色,縣里也一直把旅游業當成希望產業來培育,但總感覺還缺一把火。3年前,我第一次到康縣城郊調研時發現,完善鄉村旅游生態,民生是很重要的一環。那時,村內道路泥濘、柴草亂堆、垃圾亂倒、牲畜亂圈、污水橫流。顯然,這樣的地方風景再好,游客也不愿意來。要吸引更多人來游玩,必須先改變鄉村處于衰敗狀態的整體風貌。因此,我們確立了“生態為基、發展為要、民生為本”的旅游發展戰略,對內持續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對外不斷完善服務體系,并保護好本地的自然歷史人文風貌。 在貧困地區搞美麗鄉村建設,首先面臨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2011年的康縣,80%以上的群眾住在深山中,生活比較艱苦。第一步還得靠行政推動,我們把鄉村環境改造與省里發起的“聯村聯戶”、扶貧攻堅和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高度融合,由縣級領導聯鄉辦點、部門包村抓點。財力有限,就想辦法把各個部門的項目整合在一起,協作攻堅。在此基礎上,充分激發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基礎設施和公益設施建設由幫建單位投資,群眾則投工投勞;房屋風貌改造、入戶巷道和庭院硬化、綠化、美化、亮化等工程,由財政補助,分戶實施。 當然,旅游環境的改良,更要防止冒進沖動,不能讓鄉村文化、生態環境傷筋動骨,否則就得不償失。我們聘請了專業設計機構,對全縣350個村進行整體規劃。我們確定的原則是,在保持原有生態風貌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資源,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大包大攬,依村就勢,因戶施策,把每一個村莊當做景點來打造,把每一棵古樹當做風景來對待,把每一處文化遺存當做亮點來挖掘。 鄉村旅游的完整生態好比一個家庭,每一個成員充滿活力,家庭氛圍才好。黃發垂髫怡然自樂,一物一景才會自然生動,讓客人如沐春風。為了把全縣打造成一個不要門票的生態旅游大景區,我們十分重視群眾的參與度。從精神層面,我們制定了《鄉規民約》《村規民約》,增加環境共同體意識;從經濟層面,大力發展核桃、蠶桑、茶葉、野生菌等旅游相關特色富民產業,力爭實現“一村一品”,提升發展共同體意識。 事實證明,欠發達地區搞鄉村旅游,完全可以不靠門票經濟,也無需過度調整居民的生活方式,在挖掘生態文化潛力和實現經濟效益兩方面齊頭并進。改造之后的變化,甚至讓長期生活在這里的人吃驚。一位農村老人說,“村里變得讓自己不敢相信,老覺得就像生活在夢里一樣”。 甘肅隴南康縣縣委書記 李廷俊 (本報記者 林治波整理)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