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理性的做法,是認識并力求彌合雙方的潛在分歧,在最大限度上達成“共識”。如果我們能釜底抽薪解決了文化策略,也許文字的局部分歧就可迎刃而解。】 在昨天的政協會議分組討論中,導演馮小剛建議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讓少量繁體字回歸中小學課本,引發網友激辯。有意思的是,春節前夕,有社科院專家發表了與之截然相反的觀點,認為漢字還有簡化空間,當時同樣引發熱議。 雙方觀點,不妨簡單地概括為漢字保守派與進化派(沒有褒貶之意)。“保守派”主要觀點有三:一是漢字本身就是文化傳統,需要保護,即“漢字是中國文化里最重要的一個部分”;二是不保護就面臨著“失傳”的危險;還有一個隱含的觀點,即“親”“愛”等字的繁體結構里,本身蘊含著中國的傳統倫理。而“進化派”的觀點則更傾向于:文字是傳播文化的工具。作為工具,文字的簡化是整體趨勢,有利于傳播更廣泛的文化,繁體難學難認,甚至“影響中華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應該說,兩種觀點都有其道理。只不過對于漢字,前者立足于本體論,而后者傾向于工具論。爭論本身驗證了現代哲學的一個前提:真理之間可能并不兼容。文化的問題,并不像“環境保護”命題那樣非黑即白,而是存在基于不同前提的“對與對的沖突”。 認可這一點,我們就容易理解,單純對某方觀點認同或拒斥,都只是眾聲喧嘩中的一種。更理性的做法,是認識并力求彌合雙方的潛在分歧,在最大限度上達成“共識”。這樣,我們可能會認同,漢字既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傳承文化的工具。那么,既要守護,也需發展,關鍵在于“均衡”。事實上,雙方的分歧并不如公眾想象的那么大。比如,馮小剛強調“少量繁體字”;而簡化論者也強調要科學、優化、美化。 細究之下,“兩派”也有共識,那就是“中華文化”,保護和傳承中華文化其實是雙方的共同立場。而立足于“文化”,繁體字是否會失傳,與傳統書法、國畫是否會失傳等,其實是同一性質的問題。從目前情況看,尚可不需過于焦慮;更值得焦慮的,倒是傳統文化的繼承保護和基于傳統的道德重建問題,但這尚不是通過恢復繁體字能夠解決的。 因此,存異求同的結果,就是齊心協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兩會的大舞臺需要有大視野。從這個角度,我更關注同一天馮驥才的發言:“我佩服日本、韓國,他們真拿自己傳統文化當命啊!反觀自身,我們的文化策略如何?”如果我們能釜底抽薪解決了文化策略,也許文字的局部分歧就可迎刃而解。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