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下午,武漢地鐵二號線洪山廣場站,一年輕女孩和一中年女子爭搶座位發生口角,女孩出言不遜罵了后者,后者當即大打出手,幾乎將女孩衣服撕扯掉,在其他乘客力勸下才得以平息。網友調侃的“不給力勸架男友”,其實只是名好心路人。(8月3日 新華網) 公共場合中,上演如此的一幕,令人錯愕。道德領域內的口誅筆伐,必然會指向兩位行為人缺乏涵養的舉動,當然對中年女子的指責或許會更多更重。為搶奪一個座位,竟然大動干戈,甚至不惜展開“撕衣大戰”,道德領域的底線已被突破,道德素養的說教已然蒼白無力。 其實,類似的行為并不少見,地鐵、公交車等公共場所內,為占座、搶座而引發沖突并不少見。但是,在常態思維中,我們總習慣于將這種行為看作是道德素質缺失的表現,總習慣用道德大棒去鞭笞這種不文明的舉動。然而,在道德領域內,言辭上的斥責和批判,卻無法扭轉或者遏制這種不文明的舉動。在道德的角度予以審視,即便由輕微的不文明舉動,上升到重口味的“撕衣大戰”,道德警醒與自覺依然只是一句空話。 于是,當道德底線早已突破,而法律范疇內的規則又無法發力,“撕衣大戰”只會愈演愈烈,甚至衍生出更加暴力與血腥的一幕。公共場合內的“互撕”,表面上是道德素養缺失的表現,而實際上當這種行為超越了一定的界限和幅度,就應該由法律進行調整。從這個方面而言,公共場合內的“撕衣”行為,具有侮辱情節,已然侵犯了個人合法權益,應該納入法律評價的視野中。 事實上,道德與法律之間,其界限并不完全明晰,甚至在某些時候被人們認為處于模糊不清的狀態。那么,類似于公共場合內的“撕衣大戰”,無疑就是一個鮮明的個案。立足于道德視角,去審視已經逾越法律底線的行為,其所獲得的觀感,必然只是素質良莠命題下的產物,與法律沒有任何關聯。然而,道德說教并非對癥下藥,法律范疇內的現象,還是應該依賴于法律思維求解。 如今,公共場合內的不文明行為日益增多,但卻缺乏有效的管理方式。在道德與法律的縫隙中,不文明行為被擱置和遺忘,亟需找到破題之法,以確保公共場合中的個人權利保障與秩序維護。其實,在一些城市,對于地鐵、公交車等公共場所,也曾制定了相應的制度規定,對不文明行為進行約束和管理。但是,在現實操作中,由于不文明行為常常在道德領域之內考量,制度規定最終淪為了擺設。 需要明白,類似“撕衣大戰”不僅僅是道德議題,還是法律議題。只有拋開道德視角,立足法律立場,才能找準解決問題之道,從而減少或杜絕公共場合“撕衣”的暴戾傾向。 |
相關閱讀:
- [ 06-15]面對地鐵“撕衣快閃”監管部門請別躲閃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