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17日報道了貴州北部貧困山區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一個家庭,試圖通過教育改變貧困狀態的感人故事。該縣三江鎮云峰村43歲的農民陳朝順,不惜一切代價,拼盡全家力量,引導、督促并供養兩個孩子上了大學。陳朝順堅信,像他們這樣的草根家庭,只有通過讀書,才能改變命運。 陳朝順的眼光和毅力讓人尊敬,但在現實中,很多像陳朝順一樣的貧困家庭,雖有重教思想,但最終未必能夠通過教育改變命運。正如《人民日報》今年初一篇文章所言,在中國已經發生了貧困的“代際傳遞”,貧富差距已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并形成了階層和代際轉移,一些貧者正從暫時貧困走向長期貧困和跨代貧窮。 這的確是中國當前乃至未來一個時期所要面臨的社會問題。貧困的“代際傳遞”危害巨大,一方面,它會形成日益嚴重的社會割裂和分野,繼而形成不公平狀態的剪刀效應;另一方面,這種不以人的意志和努力所改變的貧困延續,很可能在部分人中形成絕望情緒和仇視社會的心態,繼而埋下社會隱患。 要解決貧困的“代際傳遞”,就必須設法切斷傳遞鏈條。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貧困傳遞鏈條,主要通過教育的失衡、資源的掠奪、文化的斷層等多方機制形成機會不均,從而構筑完整的鏈條。所以,光靠加大扶貧力度,并不能解決貧困的代際傳遞,而是要對癥下藥才能根治問題。 首先,對于貧困地區和人群來說,教育的失衡已經日益嚴重,多年前,國家通過強制分配政策,使城鄉的師資基本保持平衡,而現在自由流動和競爭的人才機制,讓農村和貧困地區的優秀教師幾近絕跡。正是這種教育機會的缺失,讓陳朝順們只能花費更大代價帶著孩子去城市求學。因此,國家應該設立師資強制分配機制,重新調整城鄉學校的設置,保障農村和貧困地區享有和城市同等的教育機會。 其次,中國過去30多年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以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城市對鄉村的資源掠奪而成,并形成了農村和貧困地區的“空心化”,自然資源、礦產資源、貨幣資源、勞動力資源和其他眾多資源,都被轉移到發達地區和城市,留下千瘡百孔和貧瘠滿目的鄉村。如今,我們重新審視貧困成因和傳遞效應,就有必要盡快調整利益和資源機制,真正實行城市反哺鄉村、發達地區扶助貧困地區,甚至,應該考慮對鄉村和貧困地區的資源傾斜政策。 第三,“貧者更貧”的現象,還有更為深刻的文化斷層原因。一個貧困家庭即便出了個大學生也不一定脫貧。原因何在?筆者認為要從文化的角度尋找答案。比如,同樣是大學畢業,城里孩子就比農村孩子在就業和創業方面有更多優勢,因為,青年一代的競爭并不是簡單的文憑競爭,更是一種素質和文化競爭。而在貧困地區,受教育、環境、習慣等多因素影響,即便是努力學習的孩子,也難稱素質的真正提高。因此,國家應該高度重視在鄉村和貧困地區傳播現代文明意識和習慣,讓貧困地區的后代,也能站在和發達地區孩子們同樣的起跑線上。 (作者是中國政法大學研究員)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