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市舉行第39場市政府領導的新聞發布會,會上介紹,目前全市11個區已經完成了10萬輛公共自行車的布點規劃,計劃首批投放自行車3萬輛,廣州接下來既要實現全市范圍內的“通借通還”,也要實現公共自行車與現有快速、慢速交通系統的無縫便捷接駁。 關于公共自行車,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如今全國很多城市都有了公共自行車,頗受市民出行青睞,廣州也不例外,我們知道地鐵線路、公交還不足以覆蓋城市各個角落,要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大力發展公共自行車系統很有必要,但廣州在發展公共行車過程中卻遭遇不少問題,此前甚至還有媒體報道大學城北亭廣場公共自行車“長草”的怪象。 在廣州公共自行車為何就不受市民待見?原因也許有很多,其中幾家運營公司公共自行車相互之間難以通借通還問題,讓市民最為煩惱,比如市民從A地的公共自行車站點借車,竟然在B地的站點不能還車。廣州接下來要實現全市范圍內的“通借通還”,就是讓市民使用更方便,此舉將獲更多市民支持。 當然,通借通還,只是“盤活”公共自行車第一步。而要想讓公共自行車真正進入尋常百姓日常生活,首先,就是將城市慢行系統納入整個城市建設規劃中,尤其是在一些“新城”建設當中,更要一盤棋統籌考慮,做好事前規劃,提前為公共自行車劃好“專用”道,只有有了路,公共自行車才能跑起來。 其次,要提高公共自行車網點覆蓋面,網點的覆蓋范圍決定了市民能否就近便捷借還車以及換乘其他交通工具。對于普通市民來說,最好的情形就是在家門口、公司附近就有網點可以借還;另外要簡化借車辦證程序手續,可以與羊城通結合,比如持羊城通者通過簡單注冊登記就可以借車。 最后,要在便民、利民上下工夫,要確實讓市民感受到實惠方便。車型也可以多樣化,比如提供可以載物的、可帶小孩的母子車等等,要有更多人性化細節的考慮。在使用過程中有舒適安全的保障,又有環保、節能、省時、省錢等個人體驗,這樣才能吸引越來越多的市民出行時候選擇公共自行車代步。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