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孫來斌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這一講話精神,指明了社會主義文藝的本質,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人民是文藝生存和發展之本 文藝要生存和發展,首先必須解決文藝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這是中國共產黨人歷來高度重視的問題。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和文藝觀,提出了黨對文藝戰線的基本要求:“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理解這一基本要求,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人民為文藝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前提。“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恩格斯的這段話在今天仍然是完全正確的。再高雅的文藝家,須臾也離不開“粗鄙”的吃喝拉撒睡;再精致的文藝創作,也需要以人民創造的物質資料來支撐。正所謂,“沒有衣食住行,何來琴棋書畫?”可以說,改革開放以來,正是人民群眾創造的豐厚的物質財富,為推動社會主義文藝發展繁榮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 其次,人民為文藝工作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滋養。從理論上講,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是精神財富的根本源泉。沒有這個基礎,許多藝術的成果就不可能創造出來。文藝的一切創新,歸根到底都直接或間接來源于人民。例如,“反映青年愛情生活的《關雎》,探索宇宙奧秘的《天問》,反映游牧生活的《敕勒歌》,歌頌女性英姿的《木蘭詩》等,都是從人民生活中產生的。”人民生活是文藝創作的活水源頭。“到生活中去”,這是著名電影演員李雪健常講的話。深入到汕頭的偏遠小漁村聽與海浪相融的嶺南音樂,聽伴著漁船出海馬達轟鳴的潮州音樂,了解潮州鑼鼓的歷史傳承,這是著名作曲家趙季平創作大型民族管弦樂套曲“海上絲路”的成功秘訣。 再次,人民對文藝工作提出了急切的需要。文化藝術活動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歷來重視精神文化生活,并且深諳“倉廩實、衣食足”與“知禮節、知榮辱”的內在邏輯。改革開放以來,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催生了人們對于文化藝術的需要。一段時期以來,作為大眾文化活動的廣場舞的流行,成為一種為世人關注的“中國現象”。廣場舞因為公共場地之爭、噪音擾民等問題,引起了不同的社會評價和熱烈的社會討論。是非曲直姑且不論,這至少表明,人民群眾迫切需要文化藝術生活。 |
相關閱讀:
- [ 12-01]科比用文藝方式宣布退役 字里行間感動所有讀者
- [ 12-01]科比用文藝方式宣布退役 字里行間感動所有讀者
- [ 11-29]走進朱亞文:“行走的荷爾蒙”文藝起來很醉人
- [ 11-27]創意風暴助力草根文化 廈門曾厝垵文藝青年節開幕
- [ 11-27]巴黎中國文化中心主任獲頒法國文藝界最高榮譽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