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辦法》照顧到廣大消費者的關切,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基礎上,較好地保持了用戶體驗,不額外增加成本,保持平穩過渡 從反饋的情況看,廣大消費者、特別是網民集中關注使用網絡支付的便捷性問題,擔心《辦法》實施會給網絡支付業務辦理帶來不便或者增加額外的成本。從《辦法》的規定看,監管更具有彈性,能夠滿足消費者的日常支付需求。而且,通過對網絡支付的規范管理,廣大消費者在資金安全、個人信息保護、事后救濟等方面能夠得到更有效的保障。 (一)在開立支付賬戶身份核驗方面,實現實名制的方式可以靈活多樣,但實名制的底線不能突破。有消費者擔心支付賬戶實名制會讓開立支付賬戶變得繁瑣,增加額外的成本。《辦法》對開立支付賬戶要求多渠道驗證,需要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對于支付賬戶的身份驗證,支付賬戶的實名制是要堅守的,就像買車要上車牌、住酒店要出示身份證一個道理,以實現信息可追溯、責任可追查,這是社會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對于支付賬戶涉及到資金交易,賬戶實名制也是反洗錢和反恐融資法律的基本要求。如何實現實名制,就像了解一個人一樣,要通過不同的渠道去獲取信息,進行全面、綜合的評價。為了達到實名制的效果,《辦法》提供了多樣化的驗證渠道,比如個人繳稅單、個人保單、駕駛證、手機號、貸款證明、租賃合同、房產證、公共事業繳費單等等,對這些渠道的信息進行相互印證和比對來確定客戶的“基本畫像”。應該說,外部驗證的渠道是比較豐富的,但難點在于支付機構的后臺交叉驗證的支持。比如說客戶遠程提交了個人繳稅單,如果支付機構沒有與稅務部門聯網,那么這條驗證渠道是不通的。因此,支付機構要在《辦法》框架內通過與外部單位的合作,實現數據聯網共享,提供更加便捷、多元化驗證渠道的后臺支持,方便消費者自由選擇。同時,支付機構也要簡化業務流程,提高審核效率,使客戶獲得更好的服務體驗。 (二)在支付賬戶余額付款的限額方面,“限額”就像交通管理中的“限速”,是常規性安全管理措施。《辦法》規定的限額以及配套的多種解決方案,能夠滿足絕大部分消費者的支付需要。消費者擔心對支付賬戶余額付款實行限額管理會給日常支付帶來更多地不便,比如單日累計支付5000元的限額都買不了一臺蘋果6的手機。公眾可能對于“限行”、“限購”“限額”之類的詞比較敏感,總覺得受到約束,不方便。事實上,在支付業務領域,對交易實行限額管理是一種常見的風險管理措施。一般來說,限額高低與賬戶實名程度、安全性等是正相關的關系。就像不同等級的道路有不同的限速一個道理,高等級的道路,配套基礎設施比較完善,限制比較低,限速達到120公里/小時,開放道路限速可能只有80公里/小時。限速是為了保護人們的生命安全,限額是為了保護人們的資金安全。 另一方面,《辦法》對于符合條件的支付機構,也進行了另外的安排,大幅提升了限額,綜合評定A類機構且支付賬戶實名制落實較好的機構單日最高賬戶余額累計付款限額大幅提升到10000元,應該說能夠滿足大部分消費者的日常消費額度。大額支出可以通過快捷支付從銀行卡賬戶支付,同樣非常便捷。另外,為方便客戶,《辦法》新增了Ⅰ類支付賬戶,只需要一個驗證渠道,其余額付款交易不超過1000元,滿足消費者小額、臨時性的支付需求。 (三)《辦法》對于微信紅包等熱門應用服務不會產生直接影響。臨近春節,消費者擔心《辦法》出臺會不會影響微信紅包的使用。微信用戶沒有進行實名認證的,可正常收取紅包,若需要對外發紅包,需要進行身份核實。開通Ⅰ類支付賬戶,就可以方便發放累計不超過1000元以下的紅包。如果發放更大額的紅包,可以進行支付賬戶的升級。舉個例子,如果你春節發10000元以內的紅包,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將支付賬戶升級到Ⅲ類賬戶,同時選擇A等級的支付機構。超過10000元的,可以使用快捷支付從銀行卡直接轉錢進行組合支付,滿足大額紅包的支付需求。因此,對于微信紅包來說,只要消費者配合支付機構實現多渠道的身份驗證,提升支付賬戶等級,當前《辦法》規定的限額是完全夠用的。 (四)《辦法》不會對轉賬是否收費帶來影響。消費者還擔心會不會終結轉賬的免費時代。《辦法》沒有對支付機構辦理“銀行賬戶與銀行賬戶之間”的轉賬業務進行額外限制,有關的限額是支付機構和銀行自主約定,不在《辦法》的規定范圍。而且《辦法》放寬了對支付賬戶與非同名銀行卡相互轉賬的限制,允許A等級的支付機構辦理此類業務,消費者依然能夠間接獲得免費的跨行轉賬服務。此外,人民銀行此前鼓勵商業銀行對一定金額內的網上轉賬免收手續費,相信未來消費者在不同渠道轉賬手續費水平整體都會有顯著降低,甚至免費。 總之,《辦法》及時響應消費者的關切,充分考慮了消費者的支付便利化需求。同時通過分類管理和差別化的監管措施來引導消費者選擇更綜合評定等級高支付機構提供的服務,通過消費者的“投票”來督促支付機構加強安全管理,改進服務,推動整個支付清算服務市場的健康發展。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