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媒體,該如何定義? 曾經,媒體的樣式很清晰:報紙、電視、廣播,最多加上門戶網站。如今,自媒體大行其道,“兩微一端”成為主力信源,移動互聯技術催生著各種新傳播介質,甚至連“大眾點評”“百度地圖”等基于地理信息的應用軟件,都可以被看做人們獲取信息的某種媒介平臺。 一切都可以是媒體。它的樣式,開始變得多元。 為了在新媒體時代求發展,傳統媒體開始了融合之旅,路徑各有不同:將傳統內容生產與新技術對接,打通微博微信、手機APP、地鐵移動電視等立體傳播渠道;通過“中央廚房”等重構、再造內容生產流程;當然,還有引入資本合作、多元化布局等。 而所有的嘗試,無論是分眾化、精準化,還是社交化傳播,其目的都是抓住用戶,與用戶緊密關聯。 最近的跨年夜,廣東衛視與京東合作,將跨年晚會與“1月1電商節”勾連在一起。晚會全程電視、網絡同步直播,包括京東、樂視在內的133家電商企業為晚會提供了總值超過7億元的互動紅包。效果也不錯,據統計,當晚微信搖一搖的互動次數達1000多萬,互動人數接近300萬。 電商節后,廣東廣電正在打造一個全國性的電商平臺,營銷“廣貨網上行”和“粵鮮生”等項目,對接廣東商品、綠色農產品與城市消費。據介紹,這是將融合模式創新與媒體責任,甚至與國家扶貧戰略緊密結合的一次嘗試。媒體 電商,如此創新,突破了傳統“媒體”的邊界,開始與其他產業滲透、互通。有人不禁會問,這是媒體該做的嗎? “媒介即信息”,從麥克盧漢的定義出發,有意義的不僅是媒介承載的內容,還有媒介本身。不同媒體聯結不同用戶,并深刻改變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互聯網 ”,亦能推演出“媒體 ”。搭建電商平臺,亦是通向用戶的重要方式。對廣東廣電而言,要思考的不是該不該做電商,而是如何將既有的媒體資源轉化為用戶信賴,在“買買買”與內容生產力之間,深度聯結用戶。 當然,質疑者不免要問,凡聯結用戶皆可為媒體,那媒體的邊界到底在哪? 暢銷書《失控》作者凱文·凱利說過,“網絡經濟下,社會由改變轉為流變”。移動互聯技術重新定義了傳播,也重塑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重構社會運行的形態。在這樣一種看似無序的迅速流變中,一切都是未知的,同時一切也都是可能的。 或許,媒體的邊界正在消融。媒體融合,既會有其他產業、資本來融合媒體,也會有媒體跨越意識之障,去融合其他產業。融合,不僅僅是理念之融、技術之合,更是打破產業的界限,相互滲透與擁抱。 作為用戶,我們自然期待,在廣電 電商的雙電融合后,還有更多可能。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