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紅包”亂象,要賦予患者更多話語權
2016-10-20 17:24:10?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如今,在各大醫院似乎都能看到類似的標語口號,“收紅包從我做起,不送紅包從你做起”“創無紅包醫院,歡迎社會監督”“不送紅包是對醫務人員的尊重和愛護”……的確,患者不送紅包、醫生不收紅包,早已成為了社會共識。但實際情況卻顯得有些“骨感”,共識之下并無共行。諸多耳濡目染的事件中,不難發現,標語口號的背后,仍舊是少數醫生違規收取紅包,也仍然也不少患者寄希望于送紅包送來更多醫療關注。 那么不禁要問,問題究竟出在哪里?恐怕既有少數醫生職業道德素養不夠、自律意識不強的原因,也有監管懲處制度不夠完善的因素,當然也與部分患者“不送沒底”的醫患信任缺失有關。此次福建專門出臺醫療機構專項整治“紅包”和回扣工作的方案,應該說正是點中了醫療紅包這個“老大難”問題的痛點,不僅進一步完善了監管懲處制度,也間接培養了醫生職業道德。特別是,“紅包”醫院排名,將醫院整體利益與醫生紅包亂象掛鉤,能夠進一步釋放醫院自治、醫生自律的積極性自覺性。 但筆者認為,這項制度仍存在不足之處:雖說理出了一套治理思路,卻顯得有些“刻板”;雖說抓住了問題本身,卻仍未打到“七寸”。何出此言?制度的出臺,歸根結底是要消滅紅包現象。“紅包”產生的根源是什么?說白了,患者就是想用紅包作為一種“話語資本”和利益交換,索得醫生更多關注與額外照顧。因為,患者在醫生面前作為弱勢群體,除了用紅包、人情之外,確實也沒有其他更為保險可靠的話語資本了。 所以,醫療“紅包”癥結歸根結底,還在患者沒有約束與監督醫生的有效渠道。而當前這項制度恰忽略了這一點,過于“刻板”的習慣性使用至上而下的壓制手段,沒有抓住問題的真正“七寸”。試想,倘若每位患者以及家屬的意見都將納入醫生職稱、年終獎勵等考核,那么患者還需要擔憂醫生不盡心盡力嗎?醫生還敢去搞親疏遠近嗎?賦予患者話語權,不僅是完善醫患相互監督的機制,以監督來純凈與改善醫患關系,更是讓患者及家屬的意見走進醫生執業考核體系,讓考核更趨完善、更加科學。所以,筆者建議,將對醫生的“民意測評”納入考核范疇,與職稱評任、獎懲激勵等掛鉤,讓民意考核的話語權代替紅包人情的話語權,切實從源頭上鏟除醫療紅包生產的沖動,還醫患關系一份原有的清朗與純潔。 ?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