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地方談】實現“無現金社會”需要政府和市場攜手合作
2017-03-07 10:08:25?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杭州的公交司機虞純在公交基層工作了28年,現在已經退休,這個老司機希望能推動一個新時代到來——“無現金社會”。她告訴記者,今年,她準備好一份推動無現金社會建設的建議,屆時提交大會。虞純建議,從國家層面大力支持無現金社會建設,鼓勵各級政府率先垂范,以打通“互聯網+”政務為切入點,讓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深入每個老百姓身邊的場景都能實現無現金服務。與此同時,鼓勵技術創新,出臺相關法律和行業標準,推進平等、多元的無現金支付體系建設。(東方網 3月3日) 種種跡象表明,老百姓正在進入消費“掏手機”時代,而不是付現金,中國正在加速度步入“無現金社會”。筆者認為,“掏手機”消費已經逐漸成為一股社會潮流,“無現金社會”有賴于政府和市場兩方面的合力,“政府之手”需制定國家“無現金社會”戰略規劃、加強安全等基礎性建設,“市場之手”主要在消費者與商家“最后一公里”發揮作用。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后經歷了五次極為重大的演變: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金銀銅等金屬貨幣占據了較長的時期,《喬家大院》中銀子運輸的不安全及不方便,從而萌生“匯通天下”的理念,給現代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貨幣的每一次重大變革背后都是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遷。“無現金社會”幾乎是一個烏托邦,但隨著二維碼支付技術等金融科技的發展,而變成觸手可及的現實。現金使用越來越少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和潮流。 “無現金社會”帶來便捷性自不必說,至少可以在貨幣領域實現“天下無賊”的理想。美國政府曾經模擬過無現金社會。結果證實,無現金使用可以有效的減少搶奪,搶劫以及偷盜犯罪,甚至乞丐也會逐漸減少。 “無現金社會”成為世界性趨勢。韓國央行是世界上技術最先進、理念最領先的央行之一,整個韓國都在致力于實現無現金社會。從世界范圍看,瑞典、英國、芬蘭等歐洲國家在邁向無現金社會的競賽中遙遙領先。“我做任何事都不使用現金。”26歲的瑞典教師助理路易斯告訴英國《衛報》,“商店不愿意收現金,許多銀行里也沒有現金。哪怕是買一顆糖或一份報紙,我也會刷卡或用手機支付。”根據瑞典央行的數據,在過去一年中,現金交易只占交易總額的2%,預計到2020年將下降到0.5%。印度總理莫迪也喊出了無現金社會目標。 “開印鈔廠的”曾經是一個幾乎等同于“搖錢樹”的形容詞。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普及,印鈔業也許也將遭遇挑戰。數據顯示,在2008年至2012年這4年時間,全球的現金交易額度只有11.6萬億美元,增幅僅僅只有1.75%。但是同一時期,全球以非現金的支付交易方式所交易的額度卻增長了將近14%。中國在由現金向無現金的轉變速度上讓很多人詫異。非現金支付每年增速高達40%,去年中國非現金支付金額排在全球第四,僅次于美國、歐洲和巴西。 2016年《G20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指出,在可行條件下政府機構向消費者和小型企業做出大額經常性支付應數字化,也鼓勵加強各盈利、非盈利組織的經常性支出非現金化。同時,瑞典、印度等多國家制定了“無現金社會”進程方案。年前有報道稱,央行數字貨幣已試運行,旗下研究所節后正式掛牌,中國央行將成為首個發行數字貨幣并開展真實應用的中央銀行。 “無現金社會”需要一套十分完善的移動支付系統,這是替代紙幣虛擬化的基本前提,包括支付工具、對接設備、網絡系統、安全保障、金融機構等眾多環節,前幾天支付寶推出“收錢碼”,這確實在支付工具和渠道發揮了“最后一公里”作用,但僅僅支付企業的努力是不夠的,政府應須盡早跟上企業推動“無現金社會”的步伐,才能真正迎接“無現金社會”的到來。(作者系財政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后) |
相關閱讀:
- [03-07] 【全國兩會地方談】公務員漲薪“分門別類”值得期待
- [03-05] 【全國兩會地方談】政府工作報告就是一道“動員令”
- [03-06] 【全國兩會地方談】保衛藍天需要政府和人民共同發力
- [03-07] 【全國兩會地方談】比漫游費更該“走兩步”的是網費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