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文化傳承之舟,劃向中華文化深處
2024-06-13 10:00:18? ?來源:光明網-時評頻道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作者:秦川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文脈傳承,弦歌錚鳴。剛剛過去的端午節是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棕艾飄香,龍舟競渡,各地以不同形式迎端午、慶佳節,很多地方以節日為“媒”,把傳統節慶文化、非遺元素融入文化體驗場景與微度假體驗。這不僅為文旅市場帶來新動能,更給人帶來獨特、美妙的審美體驗,讓人強烈感受到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賡續不輟,延承至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才能更好理解古代中國,理解現代中國,看到未來中國。從這個角度看,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做好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闡釋至關重要。在此基礎上,我們每個人才能更全面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近年來,我國非遺保護邁入快車道,取得積極進展。比如,有的地方依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優勢,打造成了從龍燈制作、演藝表演、技藝傳承到文化旅游的龍文化“一條龍”產業。一條舞龍,舞出了“一條龍”產業,實現多贏,令人贊嘆。再比如,有的地方守正創新,推動傳承了上千年的非遺——楚雄彝繡在新時代煥發勃勃生機。當地群眾用一根小小的繡花針,秀出了絕技,繡成了暢銷商品,也繡來了美好生活,“繡著花、唱著歌、背著娃、養好家”。 由此觀之,文化從來都不是靜止的,文化傳承從來都不能被動,而要守正創新接地氣、與時俱進出高招。為此,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其中的精華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就在最近傳來一個好消息。國際皮劃艇聯合會主席透露,中華龍舟賽將成為巴黎奧運會表演項目。此外,今年10月,國際劃聯龍舟世界杯將在屈原故里湖北秭歸舉行。賽龍舟不僅是一項賽事,更是一項習俗。在歷史的蜿蜒流轉中,賽龍舟文化逐漸壯大。中華龍舟賽將在巴黎奧運會上亮相,無疑說明中華文化的魅力在增強、影響力在擴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從中國武術在杭州亞運會上精彩呈現,到中華龍舟賽將亮相巴黎奧運會,再到中國一些影視作品在很多國家大受歡迎……足以說明中華文化不僅在“走出去”,還在“走進去”“融進去”。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一項重大命題,也是一個不容懈怠的重大使命。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走自己的路,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未來可期。(秦川)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