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抓住現代化產業體系這個載體
2025-02-06 09:30:36? ?來源:南方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南方日報社論 嶺南春早,生機勃發。 2月5日,農歷乙巳蛇年第一個工作日,廣東再度召開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圍繞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入交流研討,進一步凝聚共識、匯聚力量,動員全省干部群眾在新的一年齊心協力推進廣東高質量發展、現代化建設。 產業興則經濟興,產業強則國家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高度重視,深刻指出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要求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對廣東產業發展親切關懷,強調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根本途徑在于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寄望廣東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全省上下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深刻把握立省之本、強省之基,牢牢抓住現代化產業體系這個載體,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去年全省經濟總量突破14萬億元,進出口總額突破9萬億元,制造業規模占全國1/8,形成新一代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汽車等8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群,區域創新能力連續8年全國第一,交出了一份來之不易、可圈可點的高質量發展成績單。 世界各國現代化的歷程表明,沒有產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強大支撐,是把握世界產業發展新趨勢的戰略之舉、關鍵之為,是開創廣東發展新局面的優勢所在、使命所在。廣東是全國經濟大省、制造業大省、科技創新大省,要錨定走在前列總目標,在推進產業體系現代化上先行先試、作出示范、勇挑大梁,以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托起一個具有雄厚實力、充分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無窮魅力的新廣東;主動作為、前瞻布局,全面優化升級產業體系,沖出中低端、搶占制高點、制勝新賽道,以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托起一個勇立時代潮頭、不斷向新向上的新廣東;堅定信心,久久為功,抓住用好一切有利條件,把積極因素轉化為發展實績,以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托起一個經濟社會繁榮、活力動力充沛的新廣東。 產業體系向新圖強,發展才能以質取勝,這是廣東的必由之路、光明大道。走穩走實這條必由之路、光明大道,要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的生產力理論為指導,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推動產業科技互促雙強,練好高質量發展的“看家本領”,挺起現代化建設的“產業脊梁”。重點從四個方面發力:鍛造先進制造鋼筋鐵骨,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一手抓傳統產業、優勢產業鞏固優化,一手抓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培育壯大,聚焦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兩大領域下大決心、集中發力,著力構筑高技術、高成長、大體量的產業新支柱;點燃科技創新澎湃引擎,堅持向“高”攀登、向“實”聚焦、向“轉”發力、向“外”拓展,建好用好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研發更多先進適用的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及時推出需求側政策、助力完成技術走向市場的“臨門一腳”,在競爭合作中提升科技自立自強水平、產業鏈自主可控水平;育成現代企業強壯主體,一視同仁支持各類企業發展,著力打造世界一流企業群,壯大頂天立地的領軍企業,培育鋪天蓋地的中小企業,讓各具神態的“企業之樹”匯聚成生機盎然的“產業之林”;培厚發展環境肥沃土壤,充分激活政策效應,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攜手港澳加快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實施“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全面夯實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人才基座、人才底座。 難走的路是上坡路,難開的船是頂風船。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有風和日麗,也會有疾風驟雨甚至驚濤駭浪。這幾年,廣東的現代化建設殊為不易,在先行一步的同時也較早遇到發展中、轉型中的難題,受到外部沖擊更為直接,內部有效需求不足,部分企業經營困難,新舊動能轉換存在陣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問題仍未根本解決。發展的道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從來都是在戰風斗雨中前進的。正是因其不易,更需勇毅,只要信心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經歷轉型之痛、升級之難后,發展之船必將駛出三峽、乘風破浪;正是因其不易,更彰不凡,現在前行的難度越大、遭遇的磨礪越多,未來的回報必將更加豐厚,達到的高度必將更加矚目;正是因其不易,更顯擔當,一路走來,廣東經歷風雨、屢創奇跡,越來越從容、越來越堅毅。錨定目標、整裝出發,率先克服成長中的煩惱,走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之門,廣東定能開啟新的成長周期,創造新的輝煌成就。 “夢雖遙,追則能達;愿雖艱,持則可圓。”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實現總書記賦予的使命任務,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優秀企業家精神,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奮力把廣東高質量發展之路走得更有奔頭、更有勁頭,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