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陽市原副市長張杰涉嫌受賄、貪污案,日前在駐馬店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2000年至2009年,曾任商水縣縣長、縣委書記和信陽市副市長的張杰,收受下屬單位人員和有關企業人員共111人938次賄賂,共計690萬元人民幣和2萬美元。
如果僅就張杰的貪腐金額而言,應該是說多不算多,說少也不算少,比張杰更多或者要少的貪官多的是,在貪官前腐后繼,且貪腐金額不斷攀升的環境條件下,并沒有什么讓人感到奇怪的。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張杰收受賄賂938次,無意中為河南繼續保持了貪官受賄次數之最的紀錄。從網絡搜索到的資料看,此前的紀錄是由河南省封丘縣原縣委書記李蔭奎創造的,在擔任封丘縣縣長和縣委書記期間,其先后1575次非法收受142人賄賂。李蔭奎創造了之最,張杰次之,還沒有發現有人能夠超越他們,河南貪官以明顯領先的優勢,囊括收受賄賂次數冠亞軍。
新聞報道對張杰緣何能夠對受賄次數記得那么清晰沒有交代,但李蔭奎是主動交代的,這說明李蔭奎是親自記錄受賄賬目的。盡管網絡上不時有送禮清單不慎遺失,從而使受賄人意外露臉的信息出現,還有“拔出蘿卜帶出泥”而交代出來的普遍規律,但思前想后,張杰的受賄情況應該也是出自其本人認真和勤快的記錄,而不是包括行賄人在內的其他人招供出來的。于是,想到了這樣的問題,他們滿腦子整天都在處心積慮地忙于算計如何收受賄賂,否則如何能夠把每筆受賄情況記得那么滴水不漏,這樣還有心思規劃和考慮工作?我們甚至能夠想象得出,他們偷偷記錄受賄流水賬的那種既狡黠又幸福的表情,應該也很有成就感,并最終完成了“溫水煮青蛙”的歷練,成功地把自己送進監獄,去了自己該去卻不在自己規劃之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