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將逐漸完善價格的形成機制
來源:新華網 2012-02-29 編輯:黃水來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也認為,相比于22天的周期而言,4%的調價標準由于幅度過大,需要累積時間更久,在改革方面更顯急迫。在他看來,可以在國際油價浮動2-3美元時進行調整,而不是進行加權計算。韓曉平同時認為,此前通脹時,輿論對于油價的關注度會大幅增加,但這個時候國際形勢是安全的。一旦國際局勢發生惡化,成品油能否充足供應比油價更值得關注,供應問題不是縮短周期就可以解決的。“我國成品油市場可以一定程度上開放市場,放開價格管制。但不能完全放開市場,如果民營油廠遇到困難停止經營,供應還需要靠國企。” 而談及定價機制調整對于CPI的影響,林伯強認為,即使成功縮短“22個工作日”,油價對于CPI的影響也不能在短期內顯現,對于成品油消費終端,即消費者,在一時片刻內是無法體會到價格切實的漲與落。但長期CPI會發生變化,例如蔬菜運輸成本、日用品生產成本的增減。 除了定價機制外,“油價與國際接軌,但收入卻不接軌”也是屢屢被詬病,對此周望軍昨日也給出了回應,“價格改革的目標不能簡單地概括為‘與國際接軌’,”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較高,產品價格在一定程度上“與國際接軌”,為保證國內市場供應的客觀需要,接軌成為迫不得已的選擇。在周望軍看來,相對來說,對于國內自給率較高的能源產品,如煤炭,價格改革將更多地要考慮國內的承受能力和與相關替代產品的比價關系。(齊琳) |
相關新聞
熱點推薦更多>>
互動精選更多>>
東南網旗下網站 | 律師嚴正說明 |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