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將穩步實現今年11%的發展目標
來源:東南網-福建日報 2012-11-28 編輯:黃水來
我省將穩步實現今年11%的發展目標 ——省統計局局長孫希有訪談 東南網-福建日報11月28日報道 “全省生產總值增長11%以上”,這是福建年初確定的2012全年總目標任務。時近年終歲末,如今這個目標完成得怎么樣,能否順利實現?為此,記者采訪了省統計局局長孫希有。他認為,分析盤點今年前10個月的形勢,研判“11%以上”目標確定的科學性、戰略性,有理由得出這樣的結論:福建在科學發展中實現了穩中求進,將在跨越發展中穩步實現“11%以上”的GDP增長目標。 “如果說‘穩中求進’有一條標準線的話,福建今年前10個月的經濟走勢就是那條標準線。”孫希有說。 制度激勵成為穩中求進的發展要素 在宏觀經濟形勢低迷,人們普遍對形勢的預判看空、看衰的背景下,福建從開年伊始在對全年經濟增長目標的設定上首先就取得了科學性、戰略性的成功。 孫希有談道,傳統的經濟發展理論有三大柱石——天賦要素、技術和人們的偏好,而新制度經濟理論認為制度(政策)將成為經濟發展的第四大柱石。從這一理論意義上講,2012年,在全球經濟回升乏力的情況下,福建經濟能始終保持穩步上升的趨勢,就在于得心應手地應用和發揮了經濟發展的第四大柱石——政策制度的作用效應。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于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正確處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三者的關系,提出了科學的發展目標,及時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制度安排科學合理,重建發展信心,努力消除人們對發展環境的悲觀情緒,以此有效推動了2012年福建經濟在科學發展中實現穩中求進目標的實現。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農業農村發展基礎得到加強;更加突出穩定實體經濟增長;增長路徑和增長動力發生了新的轉換。 通常講,地區之間發展的差異最終歸結為是一般生產要素多少的差異,比如資金、勞動力、自然資源等。“但這種差異只是在‘靜態’條件下有意義。”孫希有說,“如果從發展的動態觀念上分析,真正有意義的是能讓生產要素充分聚集并使得要素能充分流動起來。” “能既發揮聚集生產要素作用,又能促使生產要素流動的工具就是政策制度。”孫希有說,過去講政策制度傾斜論,即靠國家政策制度的傾斜。如今,大部分宏觀政策制度都平面化了,政策制度在微觀層面的作用主要靠微觀層面的制度創新,這樣,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發展差異就變成了制度創新上的差異。哪里的制度創新有利于發展,生產要素就會流向哪里。2012年福建提出的引進“三維”項目(央企、外企、民企)之所以取得成功,重要的就是制度要素發揮了作用。今年初以來,福建先后出臺了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創新體系建設、加快海洋經濟發展、加快旅游業發展、加快發展港口群促進“三群”聯動、鼓勵外商投資、加快信息產業發展、促進服務外包加快發展等若干意見、支持企業技術改造的十二條措施、緩解企業用工短缺做好用工服務的八條措施、支持和促進海洋經濟發展的九條措施、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十一條措施政策等一系列密集的政策制度,制度在這里事實上已經成為了生產要素的一個變量,從而也使得2012年的福建發生了從傳統生產要素驅動型向制度要素驅動型的轉變,在此基礎上實現了經濟的穩定和持續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