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在,夢就在,天地之間還有真愛;看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劉歡的《從頭再來.》是楊琳最喜歡的一首歌。13年的艱辛創業,她經營的“阿菊家政”已逐步成為鳳凰縣的一個明亮品牌。從受助的失業者到助人的創業人,楊琳的奮勇拼搏,在改變自己命運的同時也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
勤勤苦苦已度過半生 今夜重又走入風雨
1998年,楊琳從鳳凰雪茄煙廠下崗失業,人至中年的她,無技術,文化程度偏低,上有老下有小,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憂愁和焦慮整天籠罩在她的心頭。
為謀生,楊琳用“買斷”工齡的錢做起了食品生意,由于經營不善,第一年就虧損了兩萬多元,這對于剛剛下崗的她來說,是一個巨大打擊。
“虧了不要緊,還可以賺回來。”楊琳一邊安慰自己,一邊苦思冥想尋找改變困境的良方。一次偶然機會,她來到了上海“好日子家政服務中心”。通過考察、分析,她覺得家政服務行業是一個新時代催生出來的新行業,投入少,見效快,而這在鳳凰縣城還是一片空白。
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楊琳自費在“好日子家政服務中心”暗暗學習了一個星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她堅信這個行業非常適合自己創業。回到鳳凰后,楊琳就著手創辦了“阿菊家政服務中心”,開始了她失業后的第二次創業。
然而,事情并不是想象的那般順利,家人認為,家政服務是“保姆”、“傭人”,丟人現眼,低人一等,這猶如團團烈焰,燒灼著楊琳的心,不過意志堅強的她還是硬著頭皮組織起6個人,開始了創業。
因缺乏經驗,中心創辦幾個月后,始終沒有訂單,一直虧本運行。于是喝倒彩之聲嘩然四起,在指責和嘲諷聲中,楊琳默默承受著創業的艱難和不被理解的痛苦。
“好在這個時候,縣總工會和勞動部門等單位給予了我熱情幫助和鼓勵,幫我渡過了難關。”楊琳說,大家一起幫她分析失敗原因,成立了“阿菊家政服務中心”工會小組,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并對她的員工進行了業務培訓。
雖如此,生意卻不會自己“上門”, 楊琳只好帶著姐妹們跑遍了縣城的大街小巷,挨家挨戶苦口婆心地攬活,不久后,憑著一流的服務質量和團隊精神,“阿菊家政服務中心”終于獲得了顧客的信賴和喜愛。
楊琳和姐妹們的日子也漸漸紅火起來。
再苦再難也要堅強 只為那些期待眼神
生活殷實起來的楊琳并沒有忘記自己身處困頓時來自社會各界的關愛,她懷著感恩的心總想為社會做些什么。
“阿菊家政服務中心”的員工胡玉蘭,家庭困難,一直希望買一個彩電,楊琳得知后,拿出1000多元幫她實現了愿望,并為她裝上了閉路線。為員工小孩買衣服、鞋子、捐款,帶領員工幫助敬老院打掃衛生、贈送水果……10多年來,她累計捐贈錢物12萬余元,這對于一個剛剛走出困境,還在艱辛創業的小型家政中心負責人來講,并不容易。“勿以善小而不為,感恩并非需要等到家財萬貫,并非都是一擲千金,點滴行動也可以給人溫暖。”
對于楊琳的這些做法,外界很多人又是冷嘲熱諷,說她干得這么起勁,是想出風頭,做樣子。
“我是憑著感恩的心來做這份事的,別人怎么說,無所謂。”楊琳說,再苦再累也要堅持下去,因為以前得到過太多人的幫助,只有經歷過那個階段的人,才會真正懂得。
從1998年到2011年,楊琳扶持城鎮下崗失業再就業人員709人,招用季節性返鄉農民工再就業696人,為培訓輸出人員提供崗位1317個,帶動全縣近5000名女性開創了“家政”新崗位,創造了上千萬元的社會效益,“阿菊家政服務中心”也成為湘西自治州、鳳凰縣勞動部門就業培訓的重要基地。
在偏居一隅的鳳凰小城,楊琳從一個失業待崗的中年婦女,一步步成為幫扶萬千民眾實現再就業的創業“女強人”,實屬不易,雖曲折艱辛,但她無怨無悔。她的努力與付出也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肯定,2003—2010年,楊琳連續7年被評為州、縣“三八紅旗手”;2009年,她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
“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我會帶領姐妹們一直做下去,讓人們不要小看‘家政’,讓更多的人實現就業。”楊琳說。
- 2011-11-24劉靜:堅守在打工子弟學校的年輕女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