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和人從哪里來
“留守兒童問題不僅僅體現在純粹意義上的鄉村,在城市,為包括打工子弟在內的孩子們提供一片課外活動的場地,也是綿陽市發展少年宮時考慮到的。”綿陽市教委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
當記者走進設在綿陽高新區火炬一小的凝祥寺社區少年宮時,正趕上活動日。
操場上,小交警們列隊學習交通指揮手勢,這是文明交通活動組;抑揚頓挫、搖頭晃腦的童音,誦讀經典詩詞,這是中華經典誦讀活動組;鑼鼓陣陣,小獅子歡快地舞起來,這是舞獅活動組……
相較于鄉村少年宮條件的相對簡單,這座建在社區里的少年宮,擁有自己的操場、教學樓,開設的課程也相對更豐富一些。
“我們農民工的娃兒也有了自己的少年宮。”曹麗珍談起開在家門口的鄉村少年宮贊不絕口。
在綿陽,和曹麗珍有同樣感受的農村學生家長還有不少。“以前,城里的娃娃學特長,那些輔導班的價格太貴了,我們承受起來有困難,心里也不好受。”一位學生家長說。
相對于社會上由私人和機構舉辦的特長班,綿陽市全覆蓋的少年宮幾乎沒有收費,無論城市還是鄉村。
“孩子只需要買自己需要的物品。比如,學書法的買毛筆和紙,學舞蹈的買自己用的舞蹈衣、舞鞋等,其他費用不用再由個人承擔了。”曉壩鎮九年制學校少年宮負責人王清道介紹,開始少年宮在派發宣傳單時,很多家長不理解,以為要收錢,后來聽說是免費的之后,便很高興地將孩子留在學校的少年宮里。
據介紹,自綿陽市推行少年宮活動以來,堅持全覆蓋、公益性以及特色性的辦宮原則。在鄉村,依托學校現有校舍,開辟活動場地;在城市,在學校之外,建設社區少年宮,讓社區的孩子就近參與活動。
“以往,鄉村學校的活動場地是個問題,但自從地震之后,學校校舍重建或翻新,場地問題基本不存在困難了。”市教委一位負責人介紹。
據了解,在少年宮建設之初,綿陽市便因地制宜,采取多種建設模式,其中70%采用“校內交替”模式,那就是在條件相對較差的學校,充分依托學校現有資源,不用另起爐灶,以學生興趣小組為依托,實施“一校兩用”、“一室兩用”、“一桌兩用”、“一師兩用”,正課時間用于教學,課余時間和節假日開展活動。曉壩鎮采取的正是這種模式,這種建設方式約占全市的70%。
此外,在資金保證方面,綿陽市實行了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融資渠道,市、縣、鎮(鄉)3級政府均將少年宮建設運行經費列入財政預算,確保及時撥付到位。綿陽市文明辦主任趙方嵩介紹說,為整合社會資源,綿陽市還組織了452個市級以上文明單位結對共建一個鄉村少年宮,捐贈資金達600余萬元,捐贈器材設備等6.3萬余件。
在曉壩鎮學校記者看到,一塊標有“四川綿陽電業局結對共建曉壩少年宮實踐基地”的牌匾就掛在少年宮門口。王清道解釋說,“當初在建設少年宮時,電業局出資8000元購買了一些器材以及裝修了一間舞蹈教室。”在社會共建之外,大部分的經費依然來自政府撥款。
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綿陽市從城市和鎮(鄉)中小學、城市社區和鎮(鄉)文化站選聘文藝骨干,組成輔導員隊伍,為每個鄉村和城市學校少年宮配備1名至3名專職輔導員;同時招募大中專院校師生、民間藝人、“五老人員”、社會志愿者等,擔任少年宮兼職輔導員開展義務輔導活動。目前,綿陽市共有專兼職輔導員1.2萬人,其中志愿者4740人,基本滿足了師資隊伍的需要。
- 2011-12-16增設防治職場性騷擾雇主責任
- 2011-12-15“三年禁懷孕”招聘條件 催生隱孕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