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連云港市供銷系統的下崗工人,到最初的普通金針菇小規模作業,再到年產值600多萬元的大型純白金針菇生產企業,李桂銀在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的同時,也證明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去年,她光榮地入選市第三屆“十大女杰”。
今年40歲的李桂銀,上世紀90年代初下崗后,開始研究金針菇種植技術,并和哥哥一起種植常溫黃色金針菇。2001年底,李桂銀到上海進行食用菌市場調研,發現金針菇的新品種———純白金針菇有巨大商機,她迅速產生了種植這種新品種的想法。2003年,李桂銀和哥哥四處舉債,最終籌得40多萬元,在上海創辦了一個小型白色金針菇廠。背負巨債開始創業,李桂銀的壓力可想而知。因為生產菌包的經驗不足,導致廠子投產時機沒有選擇好,第一批白色金針菇還在菌包的時候,就因為高溫差點絕收。李桂銀接受教訓,四處拜師學習技藝,四個月破解了污染率高的難題,僅僅一年的時間,她就在實踐中摸索出了純白金針菇的種植技術,并且在上海打開了市場。
2004年,已經熟練掌握純白金針菇種植技術的李桂銀和哥哥一起回到家鄉灌南縣,在新安鎮袁閘村利用當地廢棄的小學校舍,辦起了全縣第一家純白金針菇種植廠。有了創業之初的艱辛和教訓,李桂銀小心翼翼地經營著企業,新的工廠經過幾年的發展,集生產、加工、流通、培訓為一體,產品主要供應上海、鄭州等地,年生產純白金針菇1000多噸,產值達到600多萬元。李桂銀的名氣一下子大了起來,山東濰坊、東海等地多家單位都聘請她擔任技術顧問。
自己富裕了,看著身邊的姐妹們還在為打工發愁,李桂銀萌生幫助家鄉婦女就業的想法。2008年,灌南縣婦聯提出 “萬名新型女農民培育”的口號,這和李桂銀的愿望不謀而合。她舉辦6期食用菌培訓班,近1000名婦女參加培訓。公司還定期開展崗位技能競賽,吸納周邊200多名留守婦女參加培訓并實現就業。同時向山東、上海等地輸送農村婦女600多人,每人月工資1000元左右,有力地促進了全縣農村婦女勞動力增收致富。
日前,她又投資近千萬元,新建大型食用菌生產工廠化基地,新增總面積200畝的秀珍菇栽培大棚,成為江蘇省最大的秀珍菇栽培示范基地之一。
- 2012-01-09包玲玲:社區幫我走上創業之路
- 2012-01-05豆麗娟:能救人肯定要救!
- 2012-01-05陳鑫云:身殘志堅的青春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