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夢人語
“在關注夢想的實現與追夢的過程中,我更看重追夢的過程。”——鄭小瓊
曾有人評價說,在上世紀80年代出生的詩人里,鄭小瓊是唯一一個成名的。1980年出生的她,有多篇詩歌散文發表于《詩刊》《山花》《詩選刊》《星星》等報刊,先后獲得過 人民文學獎“新浪潮”散文獎 、莊重文文學獎、東莞荷花文學獎年度詩歌獎等多項大獎,成為第三代女打工者中最特別的一個。
夢想曾經對她來說遙不可及,但現在,她只想堅定地走下去。
鄭小瓊的家在四川南充嘉陵江邊的一個很小的村莊里,童年時代,她在江邊洗衣,坐船去龍門古鎮趕集,江邊的桑樹與芭茅地給她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老實巴交的小瓊除了讀書就是幫家里做農活,“平淡得幾乎無話可說,在學校也屬于沒有太多人在意的類型。”那時,她身上并沒有顯現出寫作的興趣與天賦,她形容自己是一個“笨拙的人”,“并非天才或者早慧”,從沒想過自己能走上寫作這條路。
1996年,小瓊初中畢業后考上了衛校。她告訴記者,那幾年恰好趕上鄉鎮撤鄉并鎮減員、城市下崗,國家也不再包辦分配,所以“基本上畢業就是失業”。小瓊曾去鄉鎮醫院做過兩個月的臨時護士,但那里發不下工資 。后經介紹去了重慶一家私人醫院做護士,“就是那種包治百病、實際上什么都治不好的醫院,我在那里做了三個月,因為大部分是騙人的,實在受不了良心的折磨,就離開了重慶。”
2001年,小瓊來到東莞,打工妹是她的新身份。然而那時“打工難,黑廠多”,思念親人、水土不服以及頻繁被騙,讓年僅二十出頭的小瓊感到迷茫和無聊,“當時心情灰暗極了。”
她回憶說:“我一直渴望找一個好工作,那時找到的工作是掃工業區的工廠。”空閑時,愛讀書的小瓊會到工業區地攤上找一兩元錢一本的打工雜志來看。小瓊說,那時的她“內心自卑而孤獨,想找點兒事情打發自己內心的自卑與孤獨。”而“打工雜志刊登的一些打工者通過寫作改變命運的文章給那時的我打開了一扇窗口,讓當時極度封閉的自己有了窗口窺探外界。”
那一年,小瓊有了創作的念頭。第一首詩便誕生于她出租房內的木板床上。陸續地,她的一些詩歌被印刷成白紙黑字,讓小瓊的夢想有了現實的方向。
時刻感受著女性身份帶來的影響,讓小瓊能站在女性角度觀察民工這個群體,感知女性農民工群體。“有獨立個體的夢想才會有‘中國夢’,我更關注每一個微小的個體的夢想,我寫作女工記也是關注一個個很弱小的個體,她們的夢想才是‘中國夢’最真實的體現。”
雖然打工充斥著她生活的大半,但她仍然熱愛著生活,“愛與追求一直是我打工題材詩歌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因為熱愛,所以追求。”對小瓊來說,她一直追求的便是她的詩歌夢想,“我記得在工廠時,每天上十幾個小時的班,下班后還在閱讀、堅持寫作,這種堅持來源于內心對夢想的渴望。因為詩歌是我的夢想。”
2009年,鄭小瓊的身份一躍從打工妹成了廣州市作協的雜志編輯,她實現了她曾經的夢想,但繼續寫作仍是她不變的夢想。她說,“人生很多時候,追夢的過程便是一種風景,在關注夢想的實現與追夢的過程中,我更看重追夢的過程,這個過程帶給你的幸福與各種感受才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風景。”她說,她會一直朝著這個夢想前行。(本報記者 周韻曦)
- 2013-06-18福建追夢騎行活動啟動
- 2013-06-06中芭交響樂團獨演精彩 攜陳薩追夢俄羅斯
- 2013-06-03一群“60后”的芭蕾舞追夢者
- 2013-06-0285后攜劇本追夢好萊塢 獲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獎
- 2013-06-0285后攜劇本追夢好萊塢 獲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獎
- 2013-06-01人類“登月第二人”耄耋之年追夢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