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開展的抗旱節水轉基因小麥新品種培育研究日前取得最新成果。 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開展的抗旱節水轉基因小麥新品種培育研究日前取得最新成果。田間試驗表明,該項目培育的轉基因小麥新品系水分利用效率可提高15%以上、產量提高10%以上,具有較大的生產應用潛力。 占我國糧食總產量五分之一的小麥,其種植區域有三分之二屬于干旱半干旱地區。隨著我國水資源的日漸匱乏,抗旱節水成為我國小麥農業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該項目的負責人、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研究員馬有志接受本網記者專訪時表示,植物抗旱性是由多個基因共同控制的,因此常規的育種方法實現起來難度大、周期長,如果依靠轉基因技術,便可以有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目前國內外對植物抗旱相關基因已有不少研究,但就小麥來說,國際上還尚未發現對提高小麥抗旱性有顯著效果的重要基因。 項目研究人員首次獲得2個可顯著提高小麥抗旱節水能力的關鍵調控基因,能夠促進小麥根系發育,提高水分和養分的吸收能力,并且增強葉片光合作用,從而實現抗旱節水、提高產量的效果。 這2個關鍵基因已獲得授權專利,為今后的產業化應用提供了知識產權保護。研究人員將這兩個關鍵基因轉入到我國大面積推廣小麥品種濟麥19、濟麥22、石4185、邯6172等品種中,形成一批新品系,并從中篩選出16個抗旱節水性顯著的轉基因小麥新品系。目前,已有8個品系進入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的環境釋放階段。 國內轉基因水稻商業化近年來遭遇重重阻力,轉基因小麥的產業化推廣是否也面臨著類似的困境?對此,馬有志認為,轉基因技術是一項新技術,經過嚴格安全性評價批準進入商業化生產的轉基因產品是安全的,但由于社會環境、公眾的接受程度等原因,無論國內外對產業化都持慎重態度。“雖然,短時間內不會實現產業化種植,但發達國家及國際跨國公司一直沒有停止對產品的研發進程。從長遠戰略角度考慮,轉基因技術研究不能放松,要堅持研發,在技術上不能落后,要搶占制高點。在產品研發上,要做好‘戰略儲備’,以免受制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