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建筑垃圾 “渴望”被回收的資源
2014年7月1日,《建筑垃圾運輸車輛標識、監控和密閉技術要求》地方標準正式實施,北京城管執法部門全面啟動了建筑垃圾運輸專項治理整頓工作。到8月初,共查處違規運輸車輛581輛,罰款127萬余元。 實際上,建筑垃圾運輸只是建筑垃圾處理眾多環節中的一環。對建筑垃圾進行資源化利用是發達國家通行處理辦法。數據顯示,北京市每年產生4000萬噸建筑垃圾,但回收利用率只在40%左右。 ——新聞緣起—— 建筑垃圾散點堆放 “時間:2014年6月2日 地點:大井南里小區 體積:約12立方米 時間:2014年7月2日 地點:郭莊子雙林東路105號院 體積:5×2×1立方米” …… 這是北京林業大學一群本科生用腳步記錄下的北京建筑垃圾分布情況。 2011年,大學一年級的萬芷祎開始關注資源的再生利用問題。她將眼光投向了建筑垃圾——循環經濟概念火熱,建筑垃圾能不能再生利用?她發起成立了“綠磚”項目,為了弄清楚北京的建筑垃圾都散落在何處,她和同學們開始了近兩年的走訪調研。 “我最深的感受是,北京建筑垃圾主要是散點堆放;一些開發商和運輸方為了節約成本,直接將建筑垃圾拉到郊區卸下。”萬芷祎和她的團隊用笨辦法來摸底——沿著地鐵線和公交線沿路尋找,并著手繪制建筑垃圾分布地圖。 不過,建筑垃圾的危害,并沒有生活垃圾那么顯而易見,常常被人忽略。 事實上,建筑垃圾堆放與填埋,同樣給環境和居民生活帶來惡劣影響。首先是侵占土地,1億噸建筑垃圾即使按堆高5米測算,也占地2.5萬畝,而根據推算,全國2006年到2008年建筑垃圾平均每年生產總量達到15.5億噸左右;另外,建筑垃圾污染水體、大氣和土壤,難以消解,還嚴重影響市容和環境衛生。 ——核心關注—— 應走資源化利用之路 建筑垃圾具有資源化屬性,經過資源化處置,95%以上可成為工程建設的原材料,并應用到工程建設當中。綠磚團隊走訪過北京元泰達環保建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這是北京第一家建筑垃圾處理廠。但在媒體報道中,它的形象略為悲情——長年虧損,面臨困境,呼喚政策支持。 8月4日,科技日報記者致電北京元泰達。行政專員董女士表示,最近北京市下發了一些政策性文件,上調了建筑垃圾處理費用,他們的經營狀況或將好轉。 其實,自2011年之后,北京市出臺了多項建筑垃圾處置鼓勵政策,試圖推動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化發展。北京另一家從事建筑垃圾再生的企業鼎創新型建材公司也在盼著能夠享受政策優惠。其向科技日報記者出示了兩份《建筑垃圾資源化相關政策法規選編》,時間跨度從2005年到2014年。從中可以看出,從國家法律法規到國務院文件、部委文件,再到地方條例與辦法,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已經不是新鮮概念。 據介紹,鼎創公司2013年的建筑垃圾處理量近100萬噸,生產產品主要是石灰粉煤灰再生碎石混合料、水泥穩定再生沙礫等。多年實踐已經證明,再生建材在質量上完全可以過關。 根據《北京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三年實施方案(2013—2015年)》,2015年之前,市政府要給30%的投資補助,在朝陽、大興等5個區建成5座垃圾資源化項目。給補貼,批土地,免稅……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的政策春風已經吹來,曾經艱難求生的民營企業正在尋找他們的機會。 ——觀點聲音—— 特許經營多部門聯動有利管控 北京建筑大學教授、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建筑垃圾管理與資源化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陳家瓏一直為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鼓與呼。 “采用特許經營的方式,能方便政府更好地控制和管理。”陳家瓏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建筑垃圾本質上還屬于公共產品,貿然放開市場,可能導致惡性競爭,陷入原材料無法保證、再生產品質量不合格甚至給環境造成二次污染的窘境。但是,在前期招標階段,則應充分開放競爭,讓真正有能力、有資質的企業進入。 “我們需要頂層設計。”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住建、城管、市容、發改、工信、環衛、交通、公安和土地等多個部門,有管理權的無執法權,有執法權的無管理權,協調起來難度較大。“一些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走在前列的城市,主要領導重視,調 動各方力量,統一組織協調,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陳家瓏說。 在觀念上,北京已經意識到建筑垃圾的危害,并著力推進建筑垃圾的資源化處理,但是在實際行動上,“作為一個特大城市,管理部門多,牽扯范圍廣,相對中小城市,行動步伐會相對慢一些。” 利用利益杠桿協調解決 而制度設計的根本,陳家瓏認為,還是要充分利用利益杠桿,協調好建筑垃圾產生者、運輸者和處理者各個環節。早在2005年,原住房建設部實施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規定》即指出,“建筑垃圾處置實行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和誰產生誰承擔處置責任的原則”。但沒有具體實施細則,這一規定流于形式。實際情況是,產生者任意堆放、傾倒建筑垃圾,基本不會受到任何懲罰。 陳家瓏表示,必須重申產生者負責制,產生者在開工之初,就需要為建筑垃圾付費。若將建筑垃圾運送到再生資源化處理場所,則適當返還部分預付費用作為給產生者的補償;而一旦將建筑垃圾運送到填埋點,則收取高額填埋處理費用,用經濟手段從源頭上進行垃圾減量。“要立法,強化管理;也要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以解決建筑垃圾亂堆亂放和資源化處理的問題。” 政策還待進一步到位 2014年4月,市政協舉行建筑垃圾綜合管理專題協商座談會,會上指出,目前北京市在建筑垃圾資源化設施的建設上面臨選址難、規劃難等問題。 陳家瓏分析,這是因為目前建筑垃圾再生處理產業化利用仍在摸索階段,企業持觀望態度;而且再生資源處理廠選址的限制性因素很多,加上北京土地資源本就緊缺,又牽涉到土地規劃和市政規劃,推進起來相對困難。 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建筑垃圾管理與資源化工作委員會專家楊永杰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建筑垃圾資源化項目無法順利落地,延緩了解決建筑垃圾污染與浪費問題的時間表。 以北京市為例,一方面建筑垃圾產生量與處置能力之間存在巨大缺口,簡易填埋和露天堆放加劇污染和浪費;另一方面,推進建設資源化處理設施又困難重重,選址、規劃、環評等前期手續復雜難辦,項目建設進展遲緩。這一現狀對建筑垃圾的規范運輸同樣造成影響,若處置建筑垃圾的最后一步無法打通,建筑垃圾處理還是只能走老路,揚塵、遺撒、偷倒亂卸的現象依然頻發。 此外,“再生產品的規模化利用也要注意。”楊永杰分析稱,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是一個朝陽產業,在起步階段仍需政策扶持。目前來講,在建筑垃圾產生、運輸、處置和利用等環節上,政策還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位和滯后。 |
- 2014-08-12莆田學園北街西庚小區旁建筑垃圾成堆 臟亂不堪
- 2014-08-12福州江濱大道又見偷倒建筑垃圾
- 2014-08-08缺德!建筑垃圾偷倒江濱輔道 阻礙車輛通行
- 2014-08-08缺德!建筑垃圾偷倒江濱輔道 阻礙車輛通行
- 2014-07-11街頭散裝建筑垃圾變多 環衛工抓到偷倒者也沒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