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婦聯新聞> 熱點專題> 福建省女科技工作者協會> 要聞
> 正文
日發射隼鳥二號小行星探測器 預定2020年底返回地球
新華社東京12月3日電 (記者藍建中)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和三菱重工業公司3日宣布,當地時間13時22分(北京時間12時22分)在鹿兒島縣種子島宇宙中心利用H2A火箭發射了隼鳥二號小行星探測器。這一發射活動曾因天氣不佳而兩次推遲。 隼鳥二號是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的后續機型,長1米、寬1.6米、高約1.25米,重約600公斤,開發時間約2年半。它將花費3年半時間,前往“1999JU3”號小行星,預定2020年底返回地球。 “1999JU3”號小行星在地球和火星之間軌道上運行,被認為存在含有水和有機物的巖石,與約46億年前地球誕生時的狀態相近。隼鳥二號2018年到達該小行星后,將觀測該小行星表面,隨后著陸并采集其表面下數十厘米處的物質。通過回收和分析這些物質,科學家希望能解答太陽系形成和生命起源的若干謎題。 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是全球首個在地球重力圈外天體的固體表面著陸,并在采集了巖石樣品后回歸地球的探測器。它于2003年5月升空,2005年11月到達絲川號小行星,成功測算了其形狀,兩次在該小行星上著陸,并在時隔7年后回歸地球。雖然多次出現故障,但每次都“起死回生”,被譽為“不死鳥”。 為避免再像隼鳥號那樣多次出現故障,隼鳥二號在隼鳥號的基礎上進行了切實的技術改良,作為動力源的離子發動機的推進力增加了25%,能夠使用更長時間,通信天線也提高了通信量。 為了從小行星上采集物質,隼鳥二號身上還攜帶了直徑約10厘米、重約10公斤的圓筒形沖擊器,沖擊器與探測器分離后會爆炸,利用爆炸產生的壓力拋出金屬塊,人工制造出凹坑,從而使探測器采集到小行星內部的新鮮物質。 |
相關新聞
- 2014-12-04大學生記者與中關村的一場科技邂逅
- 2014-12-03政府網站評估發布:商務部、農業部、科技部位列前三
- 2014-12-03“臺灣科技教父”鄭崇華深耕平潭
- 2014-12-03金風科技:未來幾年風電新裝容量趨增
- 2014-12-02安泰科技:部分產品可用于軍工航天領域
- 2014-11-30“為民”就在一件件實事當中
——訪蹲點干部、福建省科技廳副調研員李海明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