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盛實 “米飯、面食是讓人發胖的禍因”“是慢性病的元兇”……近年來,關于主食的種種不實傳聞不絕于耳,很多人特別是女性往往將它拒之門外。《中國白領膳食健康白皮書》調查表明,近四成都市白領每天主食攝入量不足250克,未達到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最低量。數據顯示,近20年來我國居民主食消費明顯下降,2002年谷類攝入比1982年和1992年分別下降21%和10%,而且這一下降趨勢仍在繼續。專家指出,主食并非肥胖的“真兇”,不吃或少吃主食會為身體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易引發疲勞、低血壓、心律失常、骨質疏松、皮膚變差、電解質紊亂、記憶力下降、腎功能紊亂等諸多問題,甚至導致糖尿病高發。相反,主食是個寶,對全身健康都有好處。總體來說,每人每天攝入的主食應占攝入總能量的50%~65%,保證250克~400克,因此主食要會吃、吃的對才是關鍵。 自古以來,我國就一直沿襲著谷類等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傳統,讓我們遠離了心腦血管、糖尿病和癌癥等多種疾患。但隨著飲食的日漸西化,人們過多攝入高能量、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各種慢性病也隨之猛烈襲來。 前不久發布的《中國白領膳食健康白皮書》調查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5個城市共1500名25~40歲白領后發現,近四成人每天的主食攝入量不足250克,未達到居民膳食指南建議量。數據顯示,近20年來我國居民主食消費明顯下降,2002年谷類攝入比1982年和1992年分別下降21%和10%,而且這一下降趨勢仍在繼續。在歐美發達國家,不吃或少吃主食也是一種披著時尚外衣的“流行病”。調查發現,部分美國和澳大利亞居民每日平均消費谷物僅100克,甚至更少。為呼吁人們增加主食攝入量,一些國家甚至還成立了谷物推廣機構。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營養科學技術室主任霍軍生指出,不吃或少吃主食會為身體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主食吃得少,勢必增加脂肪和蛋白質的攝入,從而引發疲勞、低血壓、心律失常、骨質疏松、皮膚變差、電解質紊亂、記憶力下降、腎功能紊亂等諸多問題,甚至抑制胰島素分泌,導致糖尿病高發。 |
- 2015-07-13“新形勢下完善生育保險制度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專家座談會召開
- 2015-07-10衛計委:多省生育服務證辦理時間縮短為10天
- 2015-07-09生殖專家:想晚生育而冷凍卵子要慎重
- 2015-07-07寧德市違法多生育者不予報考公務員
- 2015-07-03三明市調整養老、工傷、生育保險費繳費基數
- 2015-07-03“女工必須按時懷孕”是侵犯生育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