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吳志 全國許多城市連日來被高溫所襲,各類高溫引發的病例層出不窮,以往一些鮮為人知的“暑病”也頻頻出現在網絡與各地媒體之間。與高溫相關的疾病都有哪些癥狀?生活中如何做才能預防高溫對身體的侵害?文中醫學專家們的分析和建議值得我們參照和借鑒。 熱射病、熱傷風、暑熱癥……連日來,全國許多城市被高溫所襲,各類高溫引發的病例層出不窮,以往人們不太知曉的一些與之相關的疾病也頻頻出現在網絡與各地媒體之間。家住福州倉山區的老人陳力椿,幾日前的一個清晨外出晨練,本以為早晨6點戶外清涼不會有問題,不想卻一樣被“曬暈”。當家人將他送到醫院救治才得知,由于陳大爺之前幾日在太陽下曾暴曬過,累積后引發了重癥中暑。那么,當高溫來襲時,人們該如何應對各類“暑病”呢? 暑熱癥患兒病程會長達數十日,易和中暑“混淆” 悶熱天氣里,一些兒童出現反復低熱,可又沒有打噴嚏、流涕、咳嗽等感冒癥狀,就有可能是“暑熱癥”在作怪。 “在高溫、高濕環境中或在烈日直射下活動時間過長,導致體溫調節功能失調,引起水和電解質代謝紊亂和神經系統功能損害等一系列癥狀時,即為中暑或暑熱癥。”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兒科任榕娜主任醫師介紹說,一般將起病急、病情較重者稱為中暑。起病緩,癥狀較輕,持續時間較長者稱之為暑熱癥。 任榕娜說,嬰幼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全,汗腺功能又不足,閉汗或出汗少,不易散熱,因而在酷熱天氣體溫調節失效,易發生中暑或暑熱癥。暑熱癥患兒多在盛夏時節發熱,絕大多數病兒發生于周歲前后至2歲間,6個月以下和3歲以上比較少見。患兒體溫多在38℃~40℃之間,多飲多尿,少汗或無汗,患病初期病態多不明顯。多數患兒病程會歷時1~2個月,直至脫離高溫環境或秋涼后發熱及其他癥狀逐漸消退。 暑熱癥患兒在發熱時,家長往往會給其服用退熱藥,但效果并不好。任榕娜說,孩子患上暑熱癥時,先安置在溫度22℃ -24℃的房間里,可洗溫水浴,多喝清涼飲料,不要給患兒穿著太多或太厚。如果條件允許,天熱時帶小寶貝去避暑地或換個清涼環境居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