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國啟動馬鈴薯主食化戰略。
新聞回放:2015年初農業部提出,要大力發展土豆生產,讓土豆逐漸成為繼水稻、小麥、玉米之后的我國第四大主糧作物,預計2020年50%以上的土豆將作為主糧消費。
記者點評:提起馬鈴薯,老百姓更習慣稱它為“土豆”。中國如今已躍居馬鈴薯生產和消費的第一大國,醋熘土豆絲、地三鮮等也是人們常吃的家常菜。而今將土豆主食化,從“菜”轉變為“飯”的大幕已經拉起,未來,馬鈴薯餃子、包子、面條、米粉等也會逐漸登上人們的餐桌,看來,“別拿土豆不當干糧”已不再是一句玩笑話了。馬鈴薯主食化戰略的背后,將是原料產品向加工制成品轉變、溫飽消費向營養健康消費轉變的大農業、大食物概念。
2.膽固醇攝入量上限值取消。
新聞回放:2015年初,美國膳食指南修訂中宣布每日膽固醇攝入量少于300毫克的限制將被撤銷。中國營養學會在2013版《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中已經沒有設定膽固醇的上限值。有些關于雞蛋消費與心血管疾病危險的前瞻性研究發現,雞蛋攝入量與冠心病和腦中風并沒有關聯。
記者點評:血液中的膽固醇水平太高,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概率。但專家指出,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與食物中攝入的膽固醇含量其實是兩碼事。人體內大部分膽固醇是自身合成的,食物中攝入的膽固醇經過吸收和代謝,能夠進入血液中的其實很少。所以嚴格限制每日膽固醇攝入量其實意義并不大。鍛煉和合理控制飲食,才是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含量的最好方法。
3.“五毛食品”營養真相被揭露。
新聞回放:2015年初,“一包辣條的制作真相”“5毛一包的辣條還是別吃了”等報道被大量轉發。2015年4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辣條食用安全消費提示”,辣條等五毛食品問題受到全民重視。
記者點評:盡管,各地食品監管部門都對當地校園周邊的食品店、小賣部等攤位進行了專項檢查,短期內清除了5毛食品安全隱患,但為長期確保校園周邊的食品安全,還應建立長效監管機制,執法人員要定期開展日常巡查,從生產、流通、消費實施“一條龍”監管。并將食品安全相關知識帶人校園,使得孩子們能從小樹立健康意識,主動拒絕偽劣食品。
4.“健康中國”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新聞回放:2015年3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所作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健康是群眾的基本需求,要不斷提高醫療衛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國。
記者點評:從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里提出“健康中國”概念,到2015年9月,國家衛計委明確表示已經全面啟動《健康中國建設規劃(2016-2020年)》編制工作,再到2015年11月“十三五”規劃建議落地,“健康中國”升級至國家戰略。政府部門的政策規劃始終圍繞“想人民之所想”的健康主題展開,相信,在國家戰略的規劃下,未來的中國人,有望以更好的健康狀況享受高品質的生活。
5.《成人和兒童糖攝入量指南》發布。
新聞回放:2015年3月,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成人和兒童糖攝入量指南》,建議成人和兒童游離糖攝入量應減至攝入總能量的10%以內,如能進一步將其降至低于攝入總能量的5%,會對健康帶來更多益處。
記者點評:“游離糖”是指廠商、廚師或消費者添加到食品中的單糖(葡萄糖、半乳糖、果糖)和雙糖(蔗糖、砂糖),加上蜂蜜、糖漿和果汁中天然存在的糖,但不包括新鮮果蔬中的糖。游離糖攝入過多會產生齲齒和肥胖問題,而“游離糖”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為了自身的健康,平時應少食用含糖量高的食品和飲料,比如含糖飲料、含糖多的糕點等食物;用新鮮果蔬代替含糖零食;烹調時盡量少添加白糖、紅糖、冰糖等。
6.首屆“全民營養周”啟動。
新聞回放:2015年5月17~23日,首屆“全民營養周”啟動,主題為“天天好營養,一生享健康”,同時確定每年的5月第三周為“全民營養周”。
記者點評:當前,我國面臨著營養不良和營養過剩的雙重挑戰。有數據顯示,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和低體重率分別為17.3%和9.3%,在貧困農村甚至達到29.3%和14.4%。我國城鄉居民普遍存在鐵、維生素A等微量營養素缺乏的問題,居民貧血患病率平均為15.2%;同時,慢性病的發病率大幅度升高,200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調查的結果顯示,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高血壓患病率18.8%,糖尿病患病率為2.6%,血脂異常患病率為18.6%。“全民營養周”的啟動,將科學的食物營養知識進村入戶在群眾中宣傳,有助于提升民眾的營養意識和規范健康生活方式,讓日常三餐不僅吃飽,更要吃好,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7.《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發布。
新聞回放:2015年6月,國務院新聞辦舉行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發布會。這是首次以國務院名義發布的營養與慢性病報告,標志著國民健康、營養問題已經上升為國家最高層面部門的工作內容。
記者點評: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顯示,近年來我國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呈持續上升趨勢,慢性病成為我國居民死亡主因,占總死亡人數的86.6%。可以說,慢性病防治已成為我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隨著國家最高層面部門對慢性病狀況的重視,相關醫療監測和防治措施的逐漸實施,可讓百姓盡量做到預防為主,治未病,少得病。
8.《6月齡內嬰兒母乳喂養指南》和《7~24月齡嬰幼兒喂養指南》發布。
新聞回放:2015年,中國營養學會發布的這兩部“喂養指南”,為新手媽媽做了最專業、最權威的指導,為寶寶做了最科學的營養計劃。
記者點評:兩部“喂養指南”的發布,可以說是對初為人母的新手媽媽們最好的支持。按照“喂養指南”的指導:“新生兒第一口食物應是母乳,并堅持6月齡內純母乳喂養”、“嬰兒6月齡起可繼續母乳喂養,但須添加輔食。輔食添加先從含鐵泥糊狀食物開始”、“順應嬰幼兒需要喂養,鼓勵但不強迫寶寶進食”,今后,媽媽們會更加“心里有數”地科學喂養孩子,打好寶寶2周歲之前生命最初1000天的健康基礎,減輕和降低孩子成年后各種慢性病的發病概率。
9.保健食品注冊實行雙軌制。
新聞回放:2015年10月,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明確了保健食品的申報將采用注冊和備案“雙軌制”管理,打破了之前全部采用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受理注冊的管理辦法。
記者點評:一直以來,我國對保健食品、保健食品說明書以及保健食品的審批制度弱化了生產經營者是“第一責任人”的法律責任和法律義務,造成了“重前置審批,輕后市監管”的現象。在新版食品安全法中首次提出了“保健食品原料目錄”的概念,保健食品原料目錄包括原料名稱、用量及其對應的功效。按照新法規定,保健食品屬于保健食品原料目錄外的,采取注冊制,由國家食藥總局受理;屬于保健食品原料目錄內的,采取備案制,由省一級國家食藥監局受理。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注冊制與備案制雙軌并行的方法更適合國內市場實際情況。備案制下監管部門不進行審核,企業只提交資料,企業將承擔上市后可能存在的下架、召回等風險。
10.“紅肉致癌”說法引爭論。
新聞回放:2015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研究機構(IARC)一紙報告,將紅肉列為“較可能致癌物”,引起輿論的軒然大波。《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5)專家委員會解讀表示,每天膳食中畜肉應適量,推薦每日畜肉類50~75克左右,少吃加工肉類。
記者點評:中國營養學會官方微信顯示,紅肉被列入可能致癌物,是因為研究證據表明吃紅肉的量比較多時,可能會增加患腸癌的風險。其實,紅肉本身并不含有致癌物,也并不意味只要吃紅肉就增加癌癥風險。《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5)推薦的每日食用50~75克左右畜肉類,既能幫助人們獲得肉類中的各類營養元素,也有助于人們預防營養不良和貧血,不超過這個食用量,人們可以放心享受各類肉類菜肴,但不包括加工肉類。因為大量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經常吃火腿、培根等加工類肉制品會增加腸癌風險,對前列腺癌、胰腺癌、甚至乳腺癌也有促進作用。
此外,2015年還有一些營養事件也與百姓日常飲食息息相關,有些還關系到青少年兒童的飲食健康。
一、《中國兒童少年營養與健康報告2015》藍皮書發布。
新聞回放:2015年5月發布的《中國兒童少年營養與健康報告2015》藍皮書指出,全國中小學生超重和肥胖率繼續增長,視力不良檢出率繼續上升并出現低齡化傾向。鈣攝入僅為有關標準的40.6%,導致我國兒童青少年骨礦量不足者超過50%,原本在中老年人多發的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骨質疏松等病癥在青少年中也時有發生。運動不足是目前慢性病年輕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嚴重影響青少年的終身健康。
記者點評:隨著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輕度的營養不良也較常見,多由于喂養不當、膳食不合理和慢性疾病引起。實際上,給孩子補充營養不一定就要吃大魚大肉,常吃大魚大肉反而易使孩子出現腹瀉、食欲不振等癥狀。專家指出,對中小學生來說,營養缺乏可導致各種健康問題的發生,對孩子的智力和發育也會有一定影響。解決辦法是改變挑食、偏食的不良飲食習慣,多參加體力活動,加強體育鍛煉,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二、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與保健食品、嬰幼兒配方食品一起納入“特殊食品”。
新聞回放:2015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食品安全法》,在新食品安全法中,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與保健食品、嬰幼兒配方食品一起納入“特殊食品”。一直以來按藥品實施注冊管理的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作為“食品”的法律地位終獲明確。
記者點評:新規定的出臺,不僅解決了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原本不食不藥、亦食亦藥的不確定身份,也為未來中國的“特殊病人”帶來更安全多樣的“口糧”。同時,嬰幼兒配方食品和保健食品均被納入“特殊食品”,也更有利于規范和治理目前這些行業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亂象,有益于保障嬰幼兒等特殊人群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