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家風傳統是干事創業之基 ——談談領導干部的家風 □ 李拯 這是一種能夠穿越時空的牽掛,哪怕只是幾間寒舍、一縷炊煙,家的存在,總是能引起天涯海角的駐足回望。回家,是親人團聚、闔家團圓,更意味著對家庭傳承的觸摸、向家風傳統的回歸。 家,不僅是一種情感牽掛,更是一個人安身立命、修身立德的精神起點。家風猶如家庭成員的精神紐帶,是道德品質的世代積累,是嘉言懿行的代際沉淀,流風余韻,代代不絕,成為一個人精神成長的母體。可以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而家風家教則是價值觀養成的“第一粒扣子”。 對領導干部而言,家風更是砥礪品行、干事創業不可或缺的精神指針。成長于克勤克儉、崇儉抑奢的家風環境,自會多一份厲行節儉、反對浪費的主動;沐浴著謙虛謹慎、律己以嚴的家教熏陶,也會多一些手握戒尺、心存敬畏的自覺。相反,如果家風不正、家教不嚴,或是急功近利,或是沒規沒矩,或是愛慕虛榮,很難想象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人會嚴以用權、實以謀事、動遵法度。可以說,有什么樣的家風,就有什么樣的精神狀態和價值追求,也就會有什么樣的事業成就。 穿越治亂興替的歷史風煙,多少盛世繁華只留下“而今安在哉”的感慨,而家風傳統卻延綿不衰,給予一代代仁人志士建功立業的精神動力。浙江錢家自五代吳越國開國君主錢镠開始,一個家族綿延1000多年,尤其在近代涌現出錢學森、錢三強、錢鐘書等眾多精英人物,見證著家風傳承的力量。晚清曾國藩被譽為清代“中興第一名臣”,生活簡樸、勤政自律,得益于“有子孫有田園,家風半耕半讀,但以箕裘承祖澤”的家教熏陶。“有好家才能走得遠”,好的家風如同無聲的教誨,助人立德立言、成人成才,讓人銘刻在心、受益終生。 古人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沒有好的家風家教,既難以清白做人,也無法專心做事。劉鐵男教兒子“做人要學會走捷徑”,當兒子開始弄權斂財,他自己怎么可能秉公用權?蘇榮縱容家庭成為“權錢交易所”,他自己如何獨善其身、專心做事?而像個別“官二代”“富二代”表現出的精神空虛、盲目炫富,莫不與家風不正、家教不嚴有關。由此可見,家風純正是干事創業源源不斷的正能量,家風腐化則是為人處世難以承受的負資產。 在培育良好家風方面,老一輩革命家身體力行、作出表率。毛澤東同志要求子女樹立平民思想:“靠毛澤東不行,還是要靠你們自己去努力、去奮斗。”習仲勛同志始終對群眾赤誠相待,“老老實實把屁股放在老百姓這一方面,坐得端端的”,為后人樹立了榜樣。紅色基因哺育的良好家風,既能惠及一個家庭,更是整個社會的共同財富。 有人曾探討,四大古文明為何只有中國文明綿延至今?結論是“可能中國人特別重視家教”。中國人的家,是《靜夜思》里的中天明月、《楓橋夜泊》時的夜半鐘聲,更是孔鯉過庭的聲聲教誨、岳母刺字的泣血箴言。美滿的家庭、嚴格的家教、良好的家風,成就更好的個體,亦能匯聚成更好的國家。 |
- 2016-01-27省委宣傳部文明辦黨支部慰問困難家庭
- 2016-01-27經濟寒冬剛剛開始 網友:陸客減少沖擊臺灣家庭
- 2016-01-26縣婦聯開啟2016年尋找“最美家庭”活動
- 2016-01-26家庭急救應該掌握哪些方法
- 2016-01-26家庭急救需要補充哪些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