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組:在節目情景設計上要做更為嚴密的思考和審定 對于設置實習爸爸遭質疑,兒童與陌生人的親密互動會忽略未成年人安全防范意識的社會疑問,《爸爸去哪兒4》總制片人周山11月22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正如一些專業人士提醒的那樣,非親實習爸爸和孩子之間某些親密的互動情景有可能客觀上造成潛在的未成年用戶和觀眾放松對自我保護的警惕,也或許會激發某些心里扭曲的成年人的陰暗意識,即使這種可能是萬分之一,我們在節目情景設計上也要做更為嚴密的思考和審定。 周山介紹,本意是要做一檔溫暖美好且在寓教于樂中關照兒童教育、代際情感的好節目,我們應當吸取這些警醒和批評,并積極努力改進,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 對于設置“實習爸爸”,周山解釋,“80”后已廣為人父人母,“90后”也有越來越多的人結婚生子。這個群體大部分為獨生子女,再加上國家已經放開兩孩政策,育兒越發成為一個社會熱點。讓一些明星在節目中做“實習爸爸”,希望他們在節目中學到的東西、積累的經驗,可以為更多的“80后”“90后”爸爸起到示范和啟迪作用。從孩子的角度考慮,是要為普通人的孩子留有表現的空間。 周山表示,在了解到公眾關注的第一時間,已將節目播出平臺上所有節目畫面和內容進行了多次更加嚴格的審核、整改,對發現的所有可能產生歧義的畫面、情景和語音內容做了處理。 可能對節目中孩子的身心發育造成不好的影響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教授、媒介傳播與青少年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卜衛告訴記者,《爸爸去哪兒4》中并沒有尊重兒童,沒有尊重兒童的感情。比如,臨時爸爸變成樹,阿拉蕾特別傷心地哭,大家會覺得很萌。其實這太殘忍了。雖然孩子年紀小,但是她是一個獨立的人,是有權利的主體,應尊重兒童身體的完整性、主體性,尊重他們的情感,不能認為傷害一下沒關系,不能把孩子作為娛樂的題材。這不利于社會形成尊重兒童的氛圍。 “節目欣賞的是所謂成人的惡趣味,不管小孩的感受,沒有考慮如何平等地對待兒童,不惜傷害兒童。從傳播的角度,不應該有這樣的節目。”卜衛說。 宋英輝認為,未成年人還處于學習、積累知識、成長的過程,節目中有些場景,對進入節目的兒童本身不一定合適,會對其造成心理上的傷害。另外,按照法律規定,未成年人信息保密,不能披露,也不能泄漏能夠推斷出個人信息的相關信息。這樣的節目播放,對孩子將來的影響不好預測。 “不管什么節目,都要考慮孩子的身心。這個節目可能對孩子身心發育影響不好。因為很容易對孩子的情緒造成傷害,情緒記憶是各種記憶中最久遠的。這種傷害一旦形成無法彌補。”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告訴中國婦女報·中華女性網記者,對6歲左右的孩子而言,相較于父親,母親是更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