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婦女報·中華女性網
記者 王永欽
□ 哈麗娜
為了適應黨對新時期婦女工作的新要求,引導廣大婦女聽黨話、跟黨走,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土默特右旗(下稱土右旗)婦聯大力推進鄉鎮婦聯組織區域化建設改革創新,探索形成“三聯三化”工作機制,即組織聯建構建立體化的區域架構,人員聯管構建最優化的區域隊伍,活動聯辦構建多樣化的區域服務,破解婦聯組織常年存在的“倒金字塔”問題,初步擺脫機關化、行政化狀況,讓廣大婦女群眾更有獲得感,婦聯更有凝聚力。
區域化改革破解“倒金字塔”結構
近日,中國婦女報·中華女性網記者在土右旗薩拉齊鎮婦兒之家看到,總面積達1100平方米的婦兒之家,設有婦女之家、蒲公英兒童家園、巧媳婦手工坊、巾幗家政服務園等多個功能室,集婦女兒童服務、就業創業、文化休閑和婦女維權為一體。
鎮婦聯主席王小群介紹說,這與過去相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過去婦聯組織主要依托行政層級而建,組織結構上大下小,基層基礎薄弱、有效覆蓋不足的問題突出。“過去鎮婦聯是‘一塊牌子、一間房、一張桌子、一個人’,大部分時間忙于寫材料、填表格,與基層婦女聯系很少。”
“倒金字塔”結構是婦聯組織面臨主要問題的集中體現,為破解這一狀況,土右旗在上級指導下推行鄉鎮婦聯區域化改革,打破行政隸屬,打破身份限制,打破行業分割,以婦女需求、興趣愛好、技能特長為紐帶,使鄉鎮婦聯從鄉鎮機關走向全區域。形成鄉鎮轄區內各個單位、各個組織、各個領域的女性共同參與、開放互動、全面覆蓋的新格局。同時按照“減上補下、強化一線”的原則,建立包頭市婦聯、土右旗婦聯、鄉鎮婦聯逐級下派干部到基層掛職的交流機制,促進婦聯工作關口前移和重心向下。
土右旗婦聯副主席梁彤說,這次改革圍繞“小機關、大網絡、強基層、全覆蓋”的要求,擴大體制外婦女進入班子的比例,通過推選擔任基層婦聯兼職副主席或執委,壯大基層工作力量,徹底解決了“倒金字塔”問題。目前,全旗有各級婦聯組織300余個,鄉村兩級婦聯隊伍分別達到136人和510人,是改革前婦聯干部隊伍的近10倍,改變了基層婦聯 “單槍匹馬”干工作、服務婦女群眾“盲點多”的局面。
圍繞黨委政府和群眾搞好“公轉”“自轉”
土右旗在改革中實行“三聯三化”工作機制,形成了以鄉鎮婦聯組織區域化為基礎,以“婦女之家”為平臺,以專職婦聯干部為骨干,以兼職和掛職以及社會工作者、巾幗志愿者相結合的工作隊伍為依托,建立覆蓋體制內外以及不同利益群體的組織架構。
溝門鎮轄區內駐有準廳級的內蒙古農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以前群團組織互不往來,推行區域化改革后,溝門鎮推選該學院有關部門負責人任鎮婦聯兼職副主席,實現了校地資源互通互享。
美岱召鎮沙圖溝村的農民杜杏杏也感觸很深。杜杏杏早年喪偶,家里頻遭不幸,久而久之,杜杏杏變得少言寡語,越來越自卑。7月,美岱召鎮婦聯在全鎮范圍內開展了“最美家庭故事分享會”,特意邀請杜杏杏參加。
杜杏杏說:“起初,我覺得自己是最不幸的家庭,咋能參加‘最美家庭’評選?后來婦聯干部一次一次地勸說,我才講出來,沒想到人們都說好,左鄰右舍都夸我是個好女人,感覺窩在心里的憋屈全沒了。”
美岱召鎮婦聯主席趙音說,“三聯三化”充實了基層組織,婦聯現在有人手,有經費,能主動了解婦女的困難,幫助解決問題。
梁彤說,通過“三聯三化”機制,全旗婦聯整合資源優勢,建立以“地緣、業緣、趣緣”為紐帶的活動聯辦模式,充分發揮各行業優秀婦女人才和社會組織的資源優勢,實現基層婦聯工作既圍繞黨委政府工作搞好“公轉”,又聚集服務群眾搞好“自轉”。
婦聯搭平臺 婦女奔小康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中西部農村婦女已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軍、農村社會和諧的主導者和家庭生活的頂梁柱,婦聯組織最貼近、最能帶動廣大婦女。
50歲的張美團是美岱召鎮沙圖溝村貧困戶,十幾年來,照顧癱瘓的丈夫、供養上學的孩子,多次想過輕生。今年,美岱召鎮婦聯不僅幫助張美團修起“一直沒錢壘”的院墻,還幫她辦理了1萬元的小額貼息貸款用于發展種樹苗。
張美團說:“過去心里就沒有求助婦聯這個念頭,沒想到,今年婦聯干部主動上門了解情況,看到我家的光景,很快幫助解決了困難。我感覺自己有了依靠,有了這些樹苗,我保證3年后能脫貧。”
在組織聯建中,土右旗充分發揮“聯”字優勢,打破隸屬關系、身份限制和行業分割,將一大批高校、企業的女能人、女帶頭人和女性行業骨干納入村級區域化婦聯組織中,讓其擔任兼職副主席或執委。
建立“聯管”模式,實現區域內婦聯干部的優化配備和科學管理,壯大村婦聯干部隊伍。通過村“兩委”女干部和村婦聯主席交叉任職,實現“四個百分百”目標,即全旗201個行政村“村委”班子中100%有女性,村婦聯主席100%進村“兩委”,婦聯主席工資待遇100%解決,基層婦聯組織100%有工作經費。
在活動聯辦中,充分發揮專兼職副主席和執委作用,找準活動聯辦結合點,建立以“地緣、業緣、趣緣”為紐帶的活動聯辦模式。在薩拉齊鎮城鄉接合部,“地緣而聯”的回民社區與和平村共同修建了“睦鄰路”;在明沙淖鄉黃河畔,“業緣而聯”的水產養殖婦女聯合會經常組織婦女進行技術交流;在將軍堯鎮小召子村,“趣緣而聯”的蒙漢婦女群眾,為傳承民族文化共同開展剪紙等活動……
在婦聯區域化改革創新的引領帶動下,眾多行業女性通過不懈的努力,擎起土右旗經濟社會發展的“半邊天”。溝門鎮婦聯主席霍敏說,結合“三聯三化”工作機制,鎮里還探索推行“村村聯建”“產業聯建”“親姻聯建”“區域聯建”四種模式,促進婦女群眾工作特色更加鮮明、工作受益面和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記者在采訪中看到,溝門鎮實行的“產業聯建”,把分散在各個產業上的婦女致富能手組織起來,與有發展意愿、無致富門路的婦女結成產業幫扶對子,通過在技術上傳、路子上引、資金上幫,推動婦女之間互幫互助。截至目前,區域內的89名婦女致富能手與360名婦女結成產業幫扶對子,輻射帶動產業農戶900余戶,幫助1500余人走上產業致富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