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日前公布了全國7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名單,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入選其中,從“實驗區”升級為“保護區”。記者從省文旅廳了解到,為了落實建設主體責任,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將分為三個片區,各片區政府為建設管理機構。 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是原文化部于2007年6月批準設立的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保護范圍為福建省泉州、漳州、廈門三個市及所轄十二區、四市(縣級市)、十三縣(含金門縣)。 從2007年到2018年,全國共有2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先后獲批設立。由于此前尚處試驗性階段,因此各保護區暫定為“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2019年3月1日,《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正式施行,文旅部啟動針對21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檢查驗收工作,最終確定并公布了首批7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名單。 根據我省制定的《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保護區分近期(2011—2015)、中期(2016—2020)、遠期(2021—2025)三個階段實施。 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立以來,我省勇于創新,搭建文化生態保護的工作平臺,加大非遺傳承、展示的基礎設施建設,深化非遺調查,加強非遺資料的記錄、保存,開展非遺數字化保護,搭建一批非遺文化活動和對臺港澳、對外文化交流平臺,加強社會宣傳和非遺進社區進校園活動,同時加大非遺保護和閩南文化生態保護的理論研究。 目前,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已全部建立非遺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評審、認定和管理機制,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的項目5項;國家級項目60項、傳承人80位;省級項目200項、傳承人295位;市級項目375項、傳承人889位。全面摸清家底,共普查非遺線索18.5209萬條,調查項目3.2841萬個,匯編資料268冊。 我省加強示范點(片)建設,推進整體保護。目前,木偶戲后繼人才培養計劃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保護優秀實踐名冊》,南音、梨園戲、高甲戲、歌仔戲(薌劇)、剪紙、漆線雕等項目參與度廣、傳承規模大,民間社團活躍;泉州鯉城古街區、漳州南靖云水謠、漳州古街區、廈門觀音山—五緣灣、廈門鼓浪嶼、廈門集美學村、晉江五店市傳統街區等示范片保護與城鄉規劃、旅游規劃有機融合,有效地推進了歷史文化古城保護和文化生態保護。 同時,我省突出保護利用,強化設施建設。近年來,實驗區內相繼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廈門文化藝術中心、漳州古城非遺綜合陳列館等一大批重大文化遺產保護基礎設施和文化公園。《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確定的建立泉州、漳州、廈門市3個綜合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以及部分市、縣(區)的綜合性展示館,建設閩南傳統音樂、閩南傳統建筑營造技藝、閩南剪紙3個專題展示館等重點文化設施建設項目已基本完成。三市正在繼續加強重大文化遺產保護設施建設,已列入建設規劃并在建的項目有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泉州市歌舞劇院,廈門閩南戲曲藝術中心等項目。 在加強設施建設的同時,閩南三市采取民辦公助等方式,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非遺保護,建設非遺傳習所、非遺展示館。目前,實驗區內已建設458個非遺傳習所(中心),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300個傳習所的任務已提前并超額完成。 按照《總體規劃》要求,我省建立省級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專項經費,從2015年開始,每年投入經費2000萬元。此外,省級財政還建立公益性演出補貼、公共文化服務單位免費開放等專項經費,其中每年下撥經費1950萬元用于非遺地方劇種公益性演出,促進非遺院團更好地服務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據不完全統計,自2010年以來,中央、省級共投入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專項經費近1.7億元,閩南三市也相繼設立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專項經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