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完善城市公共設施。以方便居民生活、優化人居環境、完善城市功能、營造城市特色、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提高城市競爭力為目標,加快建設和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加強城市對外交通和內部道路的銜接,提高城區路網密度,完善路網結構,打通主要交通阻塞點,提高城市道路標準,配套建設無障礙設施,強化城市公共停車場建設和管理。加大城市建筑景觀整治力度,優化美化城市環境,改善市容市貌。實施公交優先發展戰略,制訂優惠政策,加快發展公共交通事業,建立起以公共交通為主,各種交通運輸配套的城市交通體系。加快規劃建設福州、廈門、泉州三大城市軌道交通。加強城鎮供水水源保護,提高城市供水保證率和水質,建設城市直飲水系統。進一步完善城市防洪排澇系統,提高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大力發展城市管道供氣,改善城市能源結構。大力推進城市污水、垃圾處理產業化,全面開征污水、垃圾處理費,加快城市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有條件的城市要建設垃圾焚燒發電廠,"十一五"期間每個設市城市和主要流域的縣都要建成一座以上污水處理廠和一座以上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加
強城市各類公園、中心綠地和重要地段、江河湖海沿岸的綠化建設,實行城市綠線管制制度,完善城市綠地系統。加強風景名勝資源、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豐富城鎮的文化內涵和底蘊。規劃建設一批公共人防設施,大力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
四、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按照"統籌規劃、資源共享、面向應用、保障安全"的思路,建設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數字福建"信息化基礎設施。發展提升通信網絡,加快寬帶通信網、數字電視網和下一代互聯網建設,推進"三網融合",建設寬帶接入網和業務支撐網。進一步完善全省政務信息網,健全政務網安全體系和管理體系。加強政府門戶網站、福建三農服務網、重點新聞網、社會保障網等重點網絡建設,健全政務信息綜合服務體系。大力推進政府部門內和部門間的信息公開、共享與協同辦公,推進政府信息社會化增值應用。整合信息資源,提高信息公眾服務和應用水平。抓好國家自然資源和地理空間基礎信息庫省級試點工作,整合各資源環境部門信息,統一標準,實現資源共享。完善信息服務標準體系、安全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推進"數字城市"、"數字社區"建設,重點抓好三大中心城市數字化示范,建設統一空間定位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統和交換平臺,建設城市社區管理和應急聯動公共服務應用信息系統,提高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務水平。加強農村信息化多平臺、多形式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萬村千鄉上網工程",推動寬帶進村,構建三農信息化服務體系。整合涉農信息資源,實施"金農"工程,建設一批公共服務平臺,拓展電子商務和信息技術服務,提高企業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加快發展信息系統集成服務,推進人口、社會事業、海洋開發、防災減災、環境保護、安全生產、信息安全等領域信息化建設,拓展便民服務,提高"數字福建"應用水平。
五、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統一規劃,標本兼治,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的防災減災體系,全面提高有效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和人民生命安全。
江海堤防工程。繼續推進以"五江兩溪"干流為重點的江河堤防工程和洪水預警報系統升級改造,健全防臺風預警預報和防汛決策指揮系統,鞏固提高流域防洪能力,完善城市防洪體系。加快中心城市排洪排澇工程建設,加強內河綜合整治,強化中心城市防內澇能力。繼續推進縣級城區排澇設施建設。完成保護千畝以上外海段的海堤強化加固,建立符合國家標準的防洪防潮工程體系。
蓄水調水工程。合理開發利用和優化配置水資源,在流域中上游和水資源緊缺地區建設一批具有防洪、灌溉、供水等綜合功能的大中型水庫。加快規劃建設閩江"北水南調"工程和九龍江調水工程,建設一批具有跨區域、跨流域、跨時空調節功能的大中型蓄、引、調水利樞紐工程。
水利工程除險保安。繼續推進水庫保安工程建設,抓好水閘除險加固工作,基本消除重點病險水庫和大中型水閘安全隱患,全面完成各類病險庫加固任務,實現各類水庫和水閘的正常運行,提高防洪興利能力。同時要加強農業灌溉等水利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充分發揮水利工程的保障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