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綱要》名詞解釋
1.資源節約型社會:指在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以節能、節水、節地、節材、資源綜合利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等為主要內容,通過采取法律、經濟和行政等綜合性措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收益,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2.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要以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核心,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構建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由環境友好型技術、環境友好型產品、環境友好型企業、環境友好型產業、環境友好型學校、環境友好型社區等組成。
3."多予少取放活":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方針政策,"多予"就是要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農業的投入,為農村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實行支農的財政政策和利農的金融政策;"少取"就是要在鞏固現有稅費改革成果的基礎上,逐步取消不應由農民承擔的稅費負擔,最終實現城鄉稅制的統一;"放活"就是要放開農民手腳,搞活農村經濟,逐步深化農村經營體制改革,創造為城鄉間要素(特別是勞動力)流動的平等環境。
4.農業產業化強龍帶動工程:依托四大主導產業和十大特色農產品培育壯大一批產業關聯度大、技術裝備水平高、市場競爭力和帶動力強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群體,重點培育一批國家級、省級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現代農業發展水平。
5.氨合成釕催化劑:生產合成氨需要催化劑,20世紀90年代以前世界上主要用鐵作為催化劑,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際上發明用釕作為催化劑,可明顯提高氨合成率,降低能耗。福州大學化肥催化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研制的第二代氨合成釕催化劑,是福建省和科技部重大攻關項目,使用該技術可提高氨合成能力43-51%,能耗降低25%,產量提高40%以上,其性能已達到國際水平。
6."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從2005年開始,力爭用三年時間,在全省廣大鄉村培育"農家店",形成以城區店為龍頭、鄉鎮店為骨干、村級店為基礎的農村消費經營網絡,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逐步縮小城鄉消費差距。
7."沃土工程":是指通過對土、水、肥三個資源的優化配置,綜合開發利用,實現農用土壤肥力的精培,水、肥調控的精準,并通過建立健全土壤農化監測體系,提高土壤、肥料和植物的測試能力,從而使農業投入和產出達到最佳效果,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8."年萬里"農村路網工程:2003-2010年我省要建設四萬多公里農村公路路面硬化工程,每年要完成5000公里道路硬化任務,確保全省每個建制村有一條硬化公路通往鄉鎮或主要干線。
9.水利"六千"工程:千萬農民飲水工程、千萬畝節水工程、千萬方山地水利工程、千座水庫保安工程、千公里河道清水工程、千萬畝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10.造福工程:對居住在生產生活條件惡劣的貧困群眾實施"造福工程",每年搬遷2萬人以上,五年搬遷10萬人以上。
11.農村"家園清潔行動":開展以垃圾治理為主要內容的清潔家園行動,每年治理100個鎮(鄉)、1000個村莊,到2010年基本完成重點流域、城市周邊、主要交通線村鎮垃圾治理任務,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