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入海西,
撫州贏得輻射先機
“把撫州市建設成為承接海西輻射的橋頭堡,加速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已經寫入撫州市“十一五”發展規劃。他們的規劃并不僅僅寫在紙上,而是手下見真章。
2006年2月,撫州市政府融入海西經濟圈大型調查組赴閩,進行10多天的調研。
撫州市委書記鐘利貴認為,福建經濟發展快,三明、南平的經濟指標都比撫州要好,發展經驗值得撫州學習借鑒。2006年3月3日,他到撫州上任,21日就去三明、沙縣考察取經。為進一步擴大撫州對外開放、加快融入海西,2007年2月,他又率團走訪福州、廈門、泉州、三明等地,拜訪客商、企業。
融入海西,接受輻射,激情對接,樂當配角。在市區臨川,在與福建接壤的黎川、南豐、資溪、廣昌四縣,在南城、宜黃、東鄉、樂安、金溪、崇仁六縣,在工業園區、企業、農村,處處可以感受到海西的印記。
南城,自上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就以汽車物流運輸聞名,當地以運糧食和生豬到福建等地起步,現已有運輸公司32家,貨車3000多臺,帶動300多家物流企業。車主們紛紛表示,隨著福銀高速的開通,福建的路好走了,海峽西岸的物流業將更發達。
江西添光化工有限公司是香港三盛集團旗下、隸屬于泉州三威公司的以鈦白粉生產為主的化工企業。前身為贛東化工廠,2004年9月借助“9·8”投洽會平臺由閩商并購,企業發展由此進入快車道。2006年,“添光”成為國內鈦白行業唯一的中國馳名商標。2007年,金紅石鈦白粉生產線項目成為江西省重點技改項目。公司行政總監助理周吉祥告訴記者,鈦白粉在福建是空白,在江西是唯一,泉州三威公司主要做工貿,入主添光后,變單純的貿易為產銷一條龍,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大大增強。
翻開撫州日報,來自黎川縣的報道常常刊發在頭題的位置上。堅持科學發展,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主攻閩臺合作示范工業園區,打造閩贛邊際“明珠城”,黎川的主題不變,亮點頻繁。據了解,黎川18家陶瓷及配套企業窯火正旺,年產值突破3億元;13家制鞋企業,構成一座嶄新的鞋城,總投資超過3億元。
一度是撫州經濟發展盲點的黎川,現在卻成為撫州縣域經濟的亮點,連續兩年獲得江西省委、省政府“工業崛起年度貢獻獎”。從盲點到亮點,黎川縣委書記林彬楊將此歸功于海西的輻射與黎川的融入。他說,海西戰略讓黎川由江西的邊遠山區縣,一躍成為閩贛協作的“急先鋒”,成為撫州趕超發展的排頭兵。
接軌與融入,撫州在海西的發展進程中獲得輻射先機,一個個開放型的工業板塊集聚而成——南城的紡織服裝企業,年出口創匯超過3000萬美元;崇仁工業園區機電和紡織業,主營收入占園區收入95%以上;臨川撫北工業園區涌現出10多家銅材加工企業,形成年產值20億元的特色產業群;東鄉的變性淀粉、宜黃的塑料制品、金溪的香料和蠶絲產業、南豐的蜜橘出口基地等,一個個特色產業群發展勢頭強勁。
近年來,閩商在撫州的投資占整個撫州引進外資的40%左右,總部大多在廈門、泉州、福州、福清、三明等地。這些產業中,有的是互補型,如添光,有的是拓展型,如惠泉與立豐,有的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轉移,如鞋業、電子等。
呼應先行,
項目帶動大潮奔涌
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海峽西岸經濟區立志建設成為科學發展的先行區、兩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區。
呼應兩個先行區建設,激情撫州相擁前行。今年2月29日,撫州市召開2007年度總結表彰暨實施項目帶動動員大會,總結了近年來快速發展的最根本原因,這就是,融入海西,堅持實施項目帶動,以項目為依托、動力,為總抓手,使“主攻工業,決戰園區”取得實效。
抓發展,項目是關鍵、是載體、是后勁。一個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區域要素資源流動、促進項目對接落實的熱潮在撫州掀起。撫州將建成承接福建沿海產業轉移的基地、海西的后花園和農產品供應基地、閩臺的生態旅游示范區,要堅定不移地以項目帶動為抓手,建立行之有效的推進機制。
交通項目繼續先行。如果說福銀高速和向莆鐵路是聯系海西主體與海西腹地的大動脈,那么,撫州市以前就有的多條入閩公路就是大動脈周邊的“毛細血管”,它們依然重要。記者從撫州市交通局獲悉,當地將投資9.5億元,改建7條入閩公路,增加入閩道路密度,提高公路等級質量,著力構建撫州連接東南沿海的公路主骨架。這些道路包括黎川至泰寧、廣昌至建寧二級公路,以及福銀高速、316國道的迂回線路。
物流項目繼續先行。不僅是南城,與建寧、寧化接壤的廣昌是(南)昌廈(門)公路必經之地,民間物流蓬勃發展,有“中國物流第一縣”之稱。因為有交通通暢與物流發達的背景,去年5月,投資3700萬、占地80畝的撫州市物流中心開工建設,撫州不僅將結束沒有集裝箱的歷史,而且也將成為海西腹地重要的無水港。
對臺合作交流先行。因為海西這個平臺,撫州有了臺商的足跡,有了臺商的項目,撫州人比任何時候都關注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
完善城市功能先行。撫州及各縣區的工業園都位于城市新區,把工業新區建設與城區擴大發展連成一片。他們有一個共識,撫州要成為海西后花園,成為海西與內地聯結的經濟走廊上的一個重要城市,必須完善城市功能。改革開放之初,撫州市區只有贛東大道一條走到底,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像樣的街道也僅多了兩條,沒有像樣的小區和文化設施,實難與“才子之鄉”相匹配。近年來,撫州市中心城區已投資30億元,開工建設30個文化、教育、衛生、生態項目,提升了城市品位和承接能力。
結束在撫州的采訪時,記者特意到了撫州市區的泉州茶莊。來撫州已10多年的南安老板黃敬陽說,撫州的文化形象是才子文化,但現在,撫州大大小小的茶館有幾十家,茶文化悄然流行,請喝功夫茶已成為撫州的一種新時尚。這,正是海西區域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一個標志。
福建日報記者 潘賢強 薛希惠 謝振華 撫州日報記者 黃小明
2008年7月7日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