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7月,冒著炎炎烈日,記者跨過閩浙分水關,走進溫州,走進浙江,訪干群,問浙商,看現場。閩浙攜手、海西潮涌的一幕幕壯闊場景,令我們強烈感受到:崛起的海西,效應正在延伸擴展。
海西合力——崛起的海西,會使浙江福建的科學發展多一個平臺,多一個合作伙伴。
2004年初,一個新的經濟區域概念——“海峽西岸經濟區”在福建省十屆人大二次會議上被正式提出。2005年底,“支持海峽西岸經濟發展”寫進中央“十一五”規劃建議,2006年初,又寫入溫家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和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
海西戰略,令天下人矚目。
2006年的溫州市“兩會”,政協一號提案熱議海西。提案寫道:
“溫州作為浙江省最南端中心城市和全國二十五個主要港口城市之一,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有著獨特的有利條件。”“我市具有良好的經濟基礎和影響力,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后能發揮一定作用,應該說,已經基本具備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條件。”
提案建議:
“市政府要落實專門工作機構,加強與福建省協同,共同向國家有關部門確認‘海峽西岸經濟區’,爭取國家牽頭編制區域規劃,落實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布局。”“根據我市的實際和特色盡早做好規劃,在功能上與廈門、福州、泉州等三大城市合理分工,錯位發展,顯現我市在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地位。”
……
提案在溫州“兩會”代表、委員中引起共鳴。市委書記王建滿在這份由民革溫州市委提出的《關于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東引臺資的建議》上批示:“請發改委研究,提出意見。”
溫州市副市長陳宏峰在接受采訪時表示,2004年下半年,海西建設綱要一出臺,就引起溫州市委、市政府的關注。他認為,海西綱要指導思想、目標、框架的提法富有新意,既應對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態勢,又充分發揮了福建具有的獨特區位、經濟和人文優勢,切合福建的實際,也完善了東南沿海經濟區域的布局,非常有利于祖國的和平統一。
的確,溫州與福建山水相連,文化相近,人脈相親,經濟文化交往頻繁。因之,海西戰略一經提出,立即引起這個福建友鄰的響應。
溫州市發改委走訪了福建省發改委,福建省發改委也來溫州考察,進行了專門溝通,雙方對海西的建設認識一致,都表現出了積極的態度和行動。“溫州非常關心海西戰略的實施推進,大力支持,主動參與,積極融入海西的建設。為此,市里還明確發改委一個處室專門負責此項工作。”陳宏峰說,“從區域經濟的角度看,福建把溫州列入海峽西岸經濟區范圍,突破了行政區劃的概念,有利于兩地優勢互補,也將促進溫州率先做好浙江省委提出的‘東引臺資’工作。”
在溫州采訪,記者聽到許多人都說一個觀點:建設海西是一幕“大戲”,溫州要主動融入,積極參與,演好“角色”,成為長三角聯系海西經濟區的主要通道和“橋頭堡”,成為海西經濟區北翼的主要增長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