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港通四海,一線牽南北。
翻開一本本記錄閩東30年發展的年鑒,記者發現,位于環三都澳區域的這片熱土,臨海產業發展、交通基礎設施、中心城市面貌正呈現日新月異的發展態勢、趨勢與氣勢。閩東千里海岸,風生水起,正以金戈鐵馬的氣魄譜寫前所未有的發展新篇。
改革開放30年,寧德以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閩東精神,奮力跨越,逐步擺脫我國東南沿海“黃金斷裂帶”的尷尬地位,崛起成為海西東北翼新的增長極。
臨海產業:從“空白港”到產業港
冬日的蕉城區城澳港,機聲轟鳴,碼頭邊,一艘艘滿載沙石的輪船整裝待發,準備啟程赴臺灣。
三都澳是寧德最大的發展優勢,但直到1993年,這里7.5公里海岸線正式對外開放時,連一個像樣的雜貨碼頭都沒有。
上了年紀的寧德市民都記得,30年前,這個風景優美的港灣只有翩翩起舞的海鷗和偶爾掠過的帆影,滿載貨物的輪船穿梭來往于30海里外的航線,卻難得光顧三都澳。“原因就在于三都澳內沒有大型商務碼頭與規模產業。”一位港口人士這樣分析。
的確,30年前的環三都澳區域,即使是當地最大的、曾被譽為“山窩里飛出金鳳凰”的電機產業,年總產值也不到億元。寧德市統計局資料顯示,1978年原寧德地區全部的工業產值僅3.23億元。難怪有人說,改革開放初期的三都澳雖負有天然良港的盛名,卻是個產業“空白港”。
發展臨海產業,環三都澳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三都澳作為一個田園牧歌式的“農業港”走入人們的視野。在網箱養殖高峰期,漂浮在這里的網箱達30多萬筐,三都澳一舉成為全國最大的大黃魚養殖基地,被農業部授予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
與此同時,在西北面的福安,上千家民營電機企業成為閩東電機產業的主角登上舞臺。
目前,福安電機產品主要有電動機、發電機、水泵、電子保健醫療器械等五大門類400多個品種,去年有23家企業年產值實現上億元,70%以上的產品銷往東南亞、非洲、歐美等40多個國家。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全國出口的中小型電機1/3產自福安。今年前三季度,經檢驗出口的福安電機產品貨值達2.85億美元,超過去年全年經檢驗出口的電機貨值。
在福安,被列入海西產業集群的除了電機產業還有船舶產業。該市現共有修造拆船企業42家,總塢容量達38.5萬噸。近年來,船舶業還走出福安賽江兩岸,擴散到環三都澳的灣塢、溪南與東沖半島。
傳統產業煥發勃勃生機,新興產業也開始向三都澳聚集。進入新世紀后,特別是海西戰略實施以來,寧德適時作出了實施環三都澳區域發展的戰略決策,重點發展了以能源、冶金、石化、造船為代表的臨港重化工業。
一個個大型能源項目的落地,是近年來環三都澳區域臨海產業發展的最大亮點。今年2月18日,海西首個核電項目在寧德沿海動工,填補了海西核電建設的空白。目前,寧德已建成和在建的發電裝機容量逾1000萬千瓦,正在規劃建設的火電裝機尚有幾百萬千瓦,已成為海西最大的能源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