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相關意見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
會議指出,海峽西岸經濟區東與臺灣地區一水相隔,北承長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國沿海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區域經濟發展布局中處于重要位置。福建省在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居主體地位,與臺灣地區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具有對臺交往的獨特優勢。近年來,福建省大力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為進一步加快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當前兩岸關系出現重大積極變化的新形勢下,應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進一步發揮福建省比較優勢,賦予先行先試的政策,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促進福建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海西經濟區發展路徑圖:產業對接 金融搭橋
國務院常務會議近日討論并原則通過《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無疑將對海西經濟區的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專家認為,在當前兩岸關系出現重大積極變化的新形勢下,國家大力支持海西經濟區的建設,目的在于加強閩臺產業對接,促進經濟融合,其中金融領域有望“先行先試”,發揮牽線搭橋的重要作用。
從復制到融合
福建省最早在2004年提出海西發展思路,之后得到中央的充分認可。支持海西發展,相繼寫入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文件,“十一五”規劃綱要,十七大報告,最終上升為中央決策和國家戰略。
縱觀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七個方面重要工作,涉及經濟發展的可歸結為三個方面,其一是溝通兩岸產業合作,其二是區域分工協同發展,其三是體制創新對外開放。
海西經濟區與臺灣地區一衣帶水,經濟上有著非常強的相似性。據原福建省社科院院長嚴正教授介紹,上世紀70年代臺灣產業結構以服裝、鞋業等輕紡工業為主,福建從上世紀末開始興盛的也是這些產業;后來臺灣開始大力發展電子、石化、機械等產業,現在也成為海西經濟區的支柱產業。
可以說,海西經濟區復制了臺灣地區的產業發展之路,對于承接臺灣產業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但是福建省統計局有關人士表示,海西經濟區要從復制上升到融合,必須解決基礎設施和產業配套能力這兩大問題。
近年來,臺資企業有向江浙地區轉移的趨勢。福建省統計局有關人士表示,這主要是福建產業鏈較短,上下游配套能力偏弱,產業集群效應不強的原因造成的。臺資項目到福建投資,必須自成體系,投資成本高,無形中弱化了福建省投資項目的吸引力。此外,福建省基礎設施建設緩慢,特別是交通網絡發展總體水平仍滯后于經濟發展要求。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特別提出了要加強海西地區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鐵道部投資1000多億修建溫福、福廈等數條大鐵路;交通部在福建上馬了多條高速公路、港口建設項目。鐵路、城際軌道干線、公路、航空四張交通大網正在加速編織。
- 2009-05-05國務院支持福建加快建設海西《意見》在我省干群中激起熱烈反響
- 2009-05-05海西歷程
- 2009-05-05中央力挺海西建設大提速
- 2009-05-05國家部委和央企力促海峽西岸經濟區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