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為天下先,全國老區首個億元鎮橫空出世
會址后山上,“古田會議永放光芒”8個鮮紅大字在萬綠叢中熠熠生輝。1961年,古田會議會址成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5年,會址對面的古田會議紀念館開館;1974年,古田會議陳列館開展。古田凝固了一段不可磨滅的輝煌史詩,成為共和國的革命圣地之一。
然而,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古田經濟發展緩慢,人民群眾生活貧困,昔日庇護了革命的重重大山,成為阻撓經濟發展的重重障礙。窮則思變。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富有創新精神的古田人民馬上感到了濃濃的春意。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一直在尋找發展機會,1983年中央一號文件允許農民搞商品流通,辦工廠,我一下覺得機會來了。”65歲的賴永興對26年前的往事記憶猶新。“我們這里石灰石資源豐富,可以辦水泥廠。當年我組織18戶農民集資17.7股,每股2600元,一共4萬多元,辦起了年產1萬噸的友誼水泥廠。”
友誼水泥廠“辦得很辛苦”,但很快見效益,幾年后擴大到年產4.4萬噸。“這是第一家農民辦的水泥廠,想不到政府很支持。”賴永興說,“其實我早就想干了,就是怕被批斗游街。當時我把登有中央一號文件的報紙留下來,隨時準備拿出來打官司。”
在賴永興的帶動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古田農民和鎮村紛紛集資、引資開發當地資源,興辦小型水泥廠、輕鈣廠、鐵廠和水電站等,吊鐘巖到西山下的山谷里,煙囪林立,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僅小水泥廠就達30多家。一時間“十里山溝百家廠”蔚為經濟奇觀,1991年,古田成為全國老區首個GDP億元鎮,書寫了改革開放濃墨重彩的一章。
“當時污染是很厲害,大家也沒有什么環保意識。”賴永興說。然而,時代總是在不斷進步,上世紀90年代后期,“十里山溝百家廠”彌漫的煙塵,早已不被渴求工業化的人們當作郭沫若筆下“二十世紀的名花”來膜拜,高耗能、高污染的發展模式走到了盡頭,古田經濟亟待“鳳凰涅槃”的新生。
- 2009-07-29古田:璀璨的閩西明珠
- 2009-07-29古田會議紀念館
- 2009-07-29古田:紅太陽從這里升起
- 2009-07-29古田會議期間,毛澤東、朱德簽發的手條
- 2009-07-29古田:圣火不熄 求索不止
- 2009-07-29福建古田:科學發展譜新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