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給我國城鄉帶來巨大的變化,經濟、技術的發展和進步與日俱增,但是剛擺脫物質貧困的農民,卻難以擺脫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愚昧的鎖鏈。許多農村迷信活動十分猖獗,名目五花八門,有跳神弄鬼、看命問卜、測字相面、察看“風水”等等,一些神棍巫婆散布謠言,蠱惑人心,直接影響社會穩定。就在這時,省委決定在全省城鄉開展“五提倡、五反對”活動,“提倡崇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是其中重要內容。為貫徹省委這個決定,報社編委會決定在《科學與技術》專刊上增辟《學科學破迷信》專欄,有針對性地加強科學普及宣傳,以提高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轉變社會風氣。《科學與技術》從1978年10月開始,先后發表了《畸形兒與“鬼胎”》、《怪胎不怪》、《近親結婚的危害》、《“神簽”是騙人的工具》、《古尸的秘密》、《雷擊是一種觸電》、《不信“風水”信科學》、《“鬼迷路”是怎么回事》等科普文章。這些科普文章,針對性強,又有知識性、趣味性和科學性,讀者愛讀,社會效果很好。許多地區的科普刊物和科普畫廊、黑板報都加以轉載。1983年5月,全國科普作協在貴陽召開全國醫學科普編輯座談會,本報《科學與技術》專刊編輯在會上作了《福建日報〈科學與技術〉專刊增辟“學科學破迷信”的經驗與體會》的發言,受到與會代表的歡迎。這些科普短文經《福建日報》與福建省科協編成《學科學破迷信》小冊子,于1989年向全省城鄉發行。小冊子集納了45篇科普文章,為了區分迷信與宗教活動的界限,還轉載了《半月談》雜志的《神話與迷信》、《宗教活動與封建迷信的區別》的文章。全冊共三萬余字,成為一本向廣大群眾進行唯物主義教育,破除封建迷信,樹立崇高科學思想的好教材。《科學與技術》連續編發354期,于1991年11月停刊。之后,科學與技術的稿件分別安排在有關版面上。
回顧《科學與技術》的辦刊歷程,總結出如下幾點經驗和體會:
不斷提高編輯人員的政治思想水平和業務能力是辦好科普刊物的關鍵。我在創辦專刊早期,感到信心不足,怕辦不好。經過一段編輯實踐,省科協和省科普作協極力幫助,大力組織作者隊伍,并經自己刻苦學習,逐步走出路子來。1983年全國科普編輯記者學習班在北京舉辦,我有幸參加培訓,聽到全國科普專家講課,課程內容十分切合自己需要,大大提高了辦好專刊的信心。我從思想上認識到辦好科普專刊是肩負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的重任;編輯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科普刊物質量的好壞。因此,我把科普專家的許多寶貴經驗,帶到工作崗位上,認真實踐,立志把專刊辦好。我首先向讀者、作者寫信,普遍征求意見和選題,了解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選題規劃,并向編委請示匯報,爭取領導的支持。由于選題切合實際,貼近群眾生活,稿件內容深受讀者歡迎。
建立一支有老專家參加的作者隊伍,這也是辦好專刊的重要保證。我們注意組織各部門專家學者參加科普創作,經常上門求教,請專家幫助審稿,為科學性把關。有時在各專門學會召開座談會時,與作者面談組稿。這些專家學者生活在群眾中,對群眾中的各種科技問題了如指掌,寫起文章來有血有肉,通俗生動,十分適合群眾的迫切需求。在辦刊中,我們總共擁有科普作者百余人,其中僅醫藥衛生方面作者就有一半左右。他們分布在全省城鄉各個科研單位,高、中等院校以及各基層單位。有了這樣一支“招之能來,來之能寫”的隊伍,我們需要什么稿件,就能有求必應。作者發來的稿件都很實在,內容有的放矢,通俗易懂,我們只需在文字上稍作修飾就可發表,稿件質量有了保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