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福建日報10月14日訊 翻開海西20城地圖,龍巖、三明、南平、寧德四地恰好貫穿中軸線。“閩道更比蜀道難。”過去,這一多山地帶受制于交通瓶頸,發展相對滯后。近年來,隨著交通的改善,山區與沿海的距離不斷拉近,出省高速通道陸續打通,特殊的地理位置反而讓這一后發區域,從八閩腹地變身為左右逢源的發展熱土。
國務院支持海西建設《意見》明確了海西作為“服務周邊地區發展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的戰略定位。我省的《實施意見》提出,要發揮寧德的骨干作用,三明、南平、龍巖的前鋒作用,為這片綠色大地帶來了發展新契機。跳出小地域,著眼全局找定位,著眼實際找優勢,它們正成為與長三角、珠三角以及我省沿海發達地區分工協作、攜手并進的對外開放新節點。
8月,記者在南平、三明、龍巖、寧德采訪時深切感受到,一個在差異化競爭中尋求互補發展的格局,正在這一區域悄然形成。
對接兩翼
從待機而動到主動承接
海西戰略實施伊始,一向被稱為“站在我國市場經濟最前沿”的溫州商人,就已嗅到機遇,成為主動對接海西的探路者。 “沒想到引了個吳貴銀,竟會引發‘葡萄串效應’。”福鼎市企業家與企業聯合會負責人說。幾年來,以商招商為當地引來了幾十億元的資金。
吳貴銀正來自溫州。早在2004年8月,他便看準了海西的前景,決定在福鼎龍安港口工業新城投資開辦合成革企業。當時,龍安開發區還是一片空白,吳貴銀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一期投資5000萬元建廠,引來了一批觀望中的溫州企業家。
據不完全統計,從2004年至今,僅溫州就有6萬多人、400多家企業在寧德創業,總投資超過250億元,投資領域涉及醫藥、皮革、電機電器、房地產等行業。“每年,我要接待福建到溫州的招商人員100多人次,陪同到福建考察的溫州客商也有100多人次。” 福鼎市駐溫州辦事處主任陳振俊說。
早年,這種對接還屬待機而動;接下來,各地主動對接“兩洲”的步伐明顯加快。
在浦南高速起點浦城,昔日靜悄悄的榮華山下,如今已是人聲機聲交織,一個承接長三角的產業組團初具規模。
近期,幾乎每天都有浙商來浦城參觀考察。溫州市吉大利合成革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建華躊躇滿志,計劃在這里投資18億元開發合成革特色產業園。“我們準備從溫州引進15家合成革企業、5家配套企業,建成90條PU革干濕法生產線。”
“承接長三角的招商引資早年也一直在做,但交通是個瓶頸。”南平市發改委副主任鄧陽說。
如今,閩北已布局11條高速公路,3-5年內將形成近1100公里的高速網。借交通破題,強化沿海意識的閩北人積極出擊,吸引長三角、珠三角和閩南等地客商到海西綠色腹地投資興業。
2月,南平市在晉江舉辦投資項目推介會;4月,組成浦南高速公路開通后最龐大的招商團,踏“六小時快車道”赴杭州招商,將總投資41.95億元的29個項目招至市本級三大產業園區,溫州市吉大利合成革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七夕”之際,招商團再度南下,在港舉辦投資項目推介洽談會,截至8月25日,已簽訂外資合同項目23項,總投資4.39億美元,合同利用外資額4.25億美元……這一連串數字,展示了閩北山區積極對接兩翼的雄心。
招商引資,各地逐漸形成共識——練好內功是承接產業轉移和招商引資的基礎,只有優化投資環境,積極改善服務、管理、政策配套等,才能把引進來的企業服務好、扶持好。
2004年以來,龍巖市相繼完成梅坎鐵路、贛龍鐵路、冠豸山機場、龍廈高速、龍長高速和8條國省道改擴建等工程的建設,交通環境不斷改善。該市利用龍巖投資項目洽談會平臺,通過簡化程序、加強服務意識,積極對接珠三角的產業轉移,引進了廣東省水泥產業龍頭企業塔牌、總投資5200萬元的惠華生物疫苗項目、來自江西贛州的總投資8000萬元的上杭鎢礦深加工等大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