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節能減排
即減少能源浪費和降低廢氣排放。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十一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09年要加大節能減排攻堅力度,實現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3.2%,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5%,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減少0.2%。
環境影響評價
指對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后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進行跟蹤監測的方法與制度,被稱為阻止污染項目落戶的綠色“防火墻”。多年來,我省將環評作為市場準入的重要門檻,從規劃到項目審批都需進行環評,無法通過環評則“一票否決”。
生態補償機制
通俗地說,就是“上游排污污染下游,上游就要付出代價”,讓排污者埋單。
2003年,我省在全國首創水源地生態補償機制,選擇10個水庫開展水源地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試點。2007年,省政府下發通知,要求實施江河下游地區對上游地區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政策。在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方面,自2003年在九龍江流域進行探索實踐,2005年擴大到閩江流域、晉江流域。目前,我省生態補償新機制已逐步形成。
生態示范創建
日前,福廈泉三城市獲得“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稱號;福州市馬尾鎮等11個鄉鎮獲得“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稱號;已創建各級“綠色社區”575個。此外,福廈泉漳和三明市榮獲“國家園林城市”稱號,南平等11個市(縣)榮獲“省級園林城市(縣城)”稱號。
自然保護區
到2008年底,全省累計建立自然保護區92個,總面積達50.7萬公頃。建成森林公園84個,總面積達17.4萬公頃。其中,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納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成為我省首個國際重要濕地。這些自然保護區有效保護了我省70%的主要江河源頭森林植被和25%的天然濕地。
- 2009-10-27加強以民生改善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上)
- 2009-10-26提升對外開放層次和水平
- 2009-10-22提高城鄉統籌和區域協調發展水平
- 2009-10-21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發展現代服務業
- 2009-10-20建設現代化海洋產業開發基地發展現代農業
- 2009-10-16打造海西能源和公共設施保障體系
- 2009-10-16構建海峽西岸現代化綜合交通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