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創造重建奇跡的“法寶”
震后不久,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在全黨展開。胡錦濤總書記提出:要“科學重建”,“要把災后重建與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扶貧開發緊密結合起來,與主體功能區建設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緊密結合起來,與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緊密結合起來,與促進災區生態環境盡快恢復并不斷改善緊密結合起來,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個論斷,化作千百萬人的實踐。
震后,最讓都江堰市委書記劉俊林頭痛的是重建缺錢。全市12萬戶農民受災,近8萬戶房屋倒塌或損毀,需要重建資金100多億元。這對縣級(市)的財政來說,是個天文數字,農民自身也無力承擔。
錢從哪里來?只有改革。劉俊林算了一筆賬:如果把散居農戶變為集中居住,全市就可以節約集體建設用地約6萬畝。通過產權制度改革,讓農戶的宅基地流通變現,就可以“變”出一筆巨資,解決住房重建難題。
農民王全成了改革的第一批受益者之一。他拿出400余平方米宅基地的一半,與“城里人”張先生聯建,由張先生負責出資建兩幢樓房,兩人各得一幢。王全沒掏一分現錢,就得到了一套238平方米的新樓房。
借助這項改革,都江堰還創造了一種新的農村集中居住模式,村莊的美麗和現代化,超過許多城市住宅小區,成為當地農民新生活的夢想之地。現在,這樣的居住小區已建起60多個,還有140多個正在建設中。
以人為本,為群眾雪中送炭,成了災后重建中各方援建者不約而同的行動。
重建過程中,浙江援建方發現,青川還有數萬人喝不上干凈水,部分山區百姓甚至沒水喝。浙江決定把有限資金用在刀刃上,拿出3億多元“埋入”地下,投到“看不見”的安全飲水工程上,徹底解決了當地群眾的飲水難問題。新建什邡市人民醫院時,北京援建者發現,按最初設計,有700多萬元錢要花在門面裝修上。指揮部的同志心疼了,堅決地把這筆錢“扣”了下來,改用到更需要的學校建設上。
廉潔援建也是19個援建省市一致的追求。800多億元的各地援建資金,兩年內花完。這么多錢,怎么保證花得合理、不被貪污挪用?上海建立了三級監管體制,所有援建資金全部通過銀行劃轉,一分錢也不經過個人之手,預算安排和實施情況全部在網上公布,每一筆錢,人們都可以隨時查詢。北京把負責奧運場館的審計師請來,為重建資金“把大門”。他們對每一筆資金實行全程審計,每一筆支出、每一個環節,都有審計人員站在旁邊監督,他們戲稱這是“旁站式審計”。
借鑒中國和世界上一切文化的優秀成果,提升科學重建的水準,是建設者們共同的追求。
遠在唐朝就有的羌寨——汶川縣水磨鎮,曾是大詩人蘇軾和大畫家張大千筆下的“世外桃源”。然而,震后的廢墟和嚴重的工業污染,使這個“美女”飽受劫難。廣東佛山援建組組長劉宏葆在深入了解這里的人文地理后,對自己的工作定下這樣的目標:打造“人類災后重建的典范”。中國的、日本的、瑞士的、不丹的……世界有名的山水小鎮都啟發著他和同事們的構思靈感。為了使鎮中新建的壽溪湖既能保持水的靈性美麗,又能經得住暴雨、山洪、泥石流的沖擊和泥沙的淤積,他們幾次去都江堰,學習古人治水的智慧。最后,他們請來了為葛洲壩做設計的四川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技術人員搞流水模型。今年初,當這個如詩如畫又有著羌族風情的“小麗江”初露芳容時,她的美麗讓來訪者驚嘆不已。
當記者與創造這些重建奇跡的人們交談時,一種敬意和自豪感油然而生。改革開放30多年,造就了一大批有理想、有紀律、有知識同時也是思想解放、有創造力的中國公民。這是中國最寶貴的財富。
- 2010-02-01審計發現汶川地震災后重建項目存在15個問題
- 2010-02-01汶川地震災區200萬戶農房重建任務基本完成
- 2010-02-01人民網:災后重建,奇跡由誰創造?
- 2010-02-01周永康赴四川地震災區看望慰問干部群眾
- 2010-02-01四川今年將完成9成以上災后恢復重建投資和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