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發展方式,是當務之急更是長遠之策
代表、委員們認為,加快建設海西,是中央決策和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根本問題是發展,要加快發展,增強后勁。當務之急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發展方式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是時代的要求、發展的必然趨勢。
《綱要(修編草案)》提出建設海西的戰略定位之一就是東部沿海地區先進制造業的重要基地。省政協委員、民建福建省委專職副主委、省政協副秘書長林強說,建設海西先進制造業基地,在制定發展政策時,要考量解決結構調整中的一些重大協調問題,在產業結構升級與優化中促進協調發展;要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發揮中小企業在海西建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省人大代表、廈門通士達照明有限公司熒光粉車間高級工程師魏嵐說,低碳經濟是一場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全球性革命。要倡導全民低碳的生活方式,讓全民參與到低碳經濟的建設中。
省人大代表、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副所長蔡鋒認為,轉變發展方式,大力發展濱海旅游業是應有之義。目前除廈門島海灘旅游較為成熟之外,我省其他眾多的優質濱海旅游沙灘資源有待進一步開發,應當加快開發,形成規模。
任何事業的發展,都要通過人來實現,離不開人才的作用。高素質的人才資源是建設海西的根本保證。《綱要(修編草案)》把原《綱要》的“九大支撐體系”調整為“十大支撐體系”,增列“構建高素質的人才資源支撐體系”,代表、委員對此高度關注。
省人大代表、漳州科能電器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毅禧說:“人才資源的缺陷,長期以來都是海西企業成長的瓶頸。修編《綱要》時,對人才的培養、聚集、激勵、保障和流動都作了詳細的規劃,而且配套動作很大,今年財政預算支出提出要安排2億元引進高層次人才,很鼓舞人心。”
省政協委員、三明市林業局副局長張知通說,《綱要(修編草案)》提出加強人才培養、強化人才集聚、完善人才激勵保障機制、促進人才合理流動等構建人才支撐體系的措施很實在,很符合我省實際,也是轉變發展方式的需求。
省人大代表、浦城縣農業區劃辦副主任沈丹紅認為,目前基層農技干部存在人員減少、知識老化的問題,新一代的高校人才因種種現實因素進不來、不愿來,農業、農村出現人才斷層現象,極大影響了現代農業的發展。“《綱要(修編草案)》增加人才支撐體系內容,緊貼時代脈搏、符合民生民情。”
對此,兩位來自農村基層的委員、福清市沙埔鎮赤礁村黨總支書記陳繼煌和將樂縣農業局農科所所長李紹文深有感觸。他們說,發展生產,除了依靠加大投入外,更要依靠科技、依靠人才。“就是說輸血更要造血。目前農村需要企業家、致富帶頭人,也急需農村技術人才。”
- 2010-02-26兩會:政協委員唱政協(組圖)
- 2010-03-01浙江檢察長攜議案進京:制法律監督法時機成熟
- 2010-03-01民革福建省委員會:盡快啟動兩岸中藥標準的研究
- 2010-03-01政協委員關注中小企業融資
- 2010-03-01北京啟動全國“兩會”安全保衛社會面等級防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