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過渡?
標準劃分清晰之后,下一步的問題就是如何面對現在已經存在的眾多民辦教育學校,如何給這些學校劃分類別。這仍是浩大工程。
“我曾經打電話問過一個民辦學校的董事長,你愿意選擇哪一分類?他想了半天覺得是非營利的比較好,這樣能保護自己。”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柴純青告訴本報記者。“他首先考慮的是能不能保護自己,而不是對民辦教育有一個宏觀的判斷。”
對于現有的民辦學校的身份的界定,本身就是一次利益的重新調整。
“這個問題比較敏感,畢竟涉及到十幾萬的學校和上千萬的就讀于民辦學校的學生。”一位參與《規劃綱要》起草的人士表達了顧慮。
5月15日的討論會上,有專家提出可以實行“老學校老辦法,新學校新辦法”,老學校條件成熟之后慢慢的過渡。
浙江大學民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吳華教授則明確表示,這個辦法“好是好,但是有點不切實際”。他說,目前,最大的問題還是針對存量而非增量。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隨著中國生育高峰的回落,適齡兒童的總量已出現大幅下降,現有的公立教育資源已經基本上能夠滿足學齡兒童對于義務教育的基本需求。新舉辦的民辦學校,中小學新建學校再出現只能是很小的部分,基本上不可能有大規模的新的中小學的民辦學校出現。
由是,有與會專家提出了建立“民辦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的設想。
袁緒程表示,在一些條件成熟的地區,重新建立民辦教育機構的性質,分別按照營利性和非營利性進行產業登記。
如果轉為非營利性的公益組織政府應該給予很多的支持,社會應該給予大量的捐助;如果轉為營利性的學校要進行轉制,轉成企業制的單位,要重新評估確定和界定國家學校個人的有形和無形資產,進行教職員工的身份轉換和補償以及土地變現等政策。
產權明晰以后大量的引進財團,與此同時要放開營利性辦學,鼓勵民間資金大量地投入到教育產業。
決策層在立法或者是規劃規定的時候可以把目標模式和過渡模式做一個區分,比如說逐漸建立營利性和非營利的關系,在政策制定的時候有一個緩沖的時間。這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教授的建議。
無論哪一種建議,民辦教育分類政策,這是新教改難以回避的新命題,試點先行先試仍是解決問題的主要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