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報的"蛻變":從機關報向文化傳媒高地攀登
www.hxt111.com?2010-09-01 16:48? 劉陽?來源:人民日報
我來說兩句
從2009年11月12日開始,在任兩年多的中國文化報孔繁灼社長的名片上,印上了“中國文化傳媒集團公司董事長”這一新職務。對于這個新的角色,孔繁灼坦言,盡管充滿信心,但還要在未來的企業運營中逐漸適應。
這一天,中國文化傳媒集團公司正式掛牌,它的前身——中國文化報社,這個帶“國”字頭的企業正式作為一個獨立市場主體參與市場競爭。
主動改革 搶占發展先機
對于文化部來說,11月12日是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日子,下屬三個集團公司同時掛牌成立。“改革勢在必行。改革也符合我們報社的發展方向。中國文化傳媒集團公司的改革是我們自己主動提出來的!”孔繁灼自豪地說。
在文化體制改革的進程中,面臨改制的事業單位往往分為兩種——一種是已經面臨生存困境“不得不改”,另一種則是自身發展比較快,屬于上升趨勢,希望通過改革“更上一層樓”,原來的中國文化報社屬于后者。
中國文化報社具有品牌優勢、人才優勢和資源優勢,自1985年創立以來,一直是文化部主管的司局級直屬事業單位。現有采編隊伍平均年齡30歲左右,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者占相當大的比重,副高以上職稱人員占40.6%,離退休人員所占比例很低。報社現有1報2網站3刊和3個子公司,同時擁有文化部劃歸報社管理的文化部印刷廠和全國文化系統的大量優質資源。
然而,自創建之日起,中國文化報社就被劃為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隨著報社的發展,體制內的尷尬身份對報社的束縛越來越明顯。作為事業單位,一直得不到可靠的經費保障;又因為沒有轉制為企業,也得不到國家對轉制單位的資金和政策扶持。事業單位的身份,使之無法與市場主體實現資源對接。
早改早主動,早改早發展。面對文化體制改革的浪潮,報社領導班子下決心通過轉企改制,從根本上解決制約報社快速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
相關新聞
更多>>視頻現場
相關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