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關于“十二五”時期經濟建設的主要任務
《建議》圍繞加快轉變、跨越發展,對擴大內需、產業支撐、城鄉統籌、基礎設施、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等內容進行了專門闡述。這里,重點說明以下幾個問題。
(一)積極落實擴大內需戰略,推動經濟持續較快增長。擴大內需是一項長期戰略方針。充分挖掘內需潛力,著力擴大消費、增加投資,形成內外需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是促進經濟長期穩定協調發展的關鍵所在。“十二五”時期,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速推進,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將更加明顯。應當看到,我省內需與外需、投資與消費還不協調,必須下大力氣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這里重點說明兩點:一是提高城鄉居民消費能力。近年來我省城鄉居民收入實際增速快于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2009年均居全國第七位。應該說,我省居民已經具有一定的消費能力和基礎,要根據中央的部署,穩步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發展社會事業的比重,進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經營性和財產性收入在總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擴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通過提高消費能力,優化消費環境,拓寬消費領域,引導消費結構升級。二是強化投資支撐帶動。現階段沒有投資,就不會有適度的經濟增長。今天的投資和項目,就是明天的生產力、明天的結構優化。要深入實施項目帶動,用高水平、有質量的增量改造存量、提升總量。大力吸引戰略投資,擴大民間投資,力爭投資增速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實現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翻番,同時要調整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質量效益。
(二)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解決“三農”問題,縮小城鄉差距,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必須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強農業基礎,加快農村發展,增進農民福祉。《建議》強調了四個重點:一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我省人均耕地面積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30%,在有限的土地上發展農業,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堅持用發展工業的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增強保障供應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抵御風險能力。二是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近年來,我們通過實施標準農田、“六千”水利、“年萬里”農村路網等一批重點工程,極大地改善了農村基礎設施。要統籌城鄉建設布局,完善強農惠農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推動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三是積極拓展農民增收渠道。今年我們實施農民增收“八大工程”等一系列舉措,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有望超過7%。“十二五”期間城鄉居民收入要實現翻番,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要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增加生產性收入;大力發展農村服務業,增加經營性收入;拓寬農民外出務工、經商和就近轉移渠道,增加工資性收入;保障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等方面收益,增加財產性收入。四是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我省農村工作機制創新走在全國前列,通過率先推進集體林權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使農民迸發出極大的積極性。在新的階段必須持續推進農村改革深化和農村工作機制創新,進一步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