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免費師范生步入畢業季
免費師范生小冉的大學四年 平常故事,“不平常”的青春
冉曉花,西南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2007級學生。去年12月,在西南大學組織的重慶籍免費師范生專場招聘會上,小冉與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二中簽約,這也是小冉曾經就讀的高中。
4年耕耘,小冉感覺收獲不小。她說,自己“屬于免費師范生里比較堅定的那種人,4年來也沒動搖過”。她的故事,聽上去很平常,但也折射出首屆免費師范生在招生、培養、就業等各個階段的“不平常”。
代表著國家的價值取向,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扶貧”
小冉來自酉陽縣小河鎮小崗村,父母都是農民,家庭年收入不超過1萬元。她的外公是一名鄉村小學教師,“很受人尊重,很多學生畢業后還常去看他,我小時候就很羨慕”。
2007年,小冉的高考成績是552分,老師建議她報考重點本科院校,畢竟免費師范生要簽協議承諾任教10年,“最后下定決心報考,還是受外公的影響比較大。”
小冉住的宿舍是西南大學最好的宿舍,四人間,帶衛生間。不用交學費、住宿費,每個月還能領到400元生活補助,加上每學期父母給的1000元生活費,小冉每個月可支配的“資產”在700元左右。除了學校食堂外,她有時也會和同學們去校外餐館打打牙祭,加上購買日用品和衣服,“700元其實足夠了,我也沒有太虧待自己。”
【點評】
東北師范大學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主任王占仁:在一些人眼里,免費師范生是“特殊”的一群人——他們貧窮,所以更應該艱苦樸素;他們享受“免費午餐”,所以更應該努力學習;他們要回原籍工作,所以在校期間談戀愛很不現實……其實,這都是對免費師范生政策的誤讀。免費政策,表達的是政府的一種態度,是國家重視教育事業、重視教師培養的一種價值取向,而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扶貧”。但在現實中,免費更多地被理解為是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而不是學業優秀學生的有力吸引。我認為,免費不是師范教育的前提和終極目的,而只是其中的手段。
- 2011-02-16首屆免費師范生步入畢業季:期待與政策一同成長
- 2011-02-15首屆免費師范生臨畢業 部分政策限制引爭議
- 2011-02-15萬余首屆免費師范生將畢業 部分政策限制引爭議
- 2011-01-30免費師范生供需見面會將于3月在榕舉行
- 2011-01-17免費師范生就業調查:夾在政策與市場間糾結未來
- 2010-12-30免費師范生政策有望惠及職業教育
- 2010-12-20首批免費師范生簽約率比往年同期低3成左右
- 2010-12-17免費師范生不教書或教不滿10年要補交違約金